上周道指突破2007年的高位,更有代表性的標普500指數離新高亦只差一點點,破頂指日可待。照計五年噩夢終見家鄉,理應飲得杯落,不過坊間未見打鑼打鼓,當地不少散戶甚至覺得與己無關,比內地的股民對A股的無奈更加冷淡。
這股冷漠情緒,固然因為美股早與當地經濟脫節,任前者再強,也不代表經濟能擺脫緩慢增長。《經濟學人》統計,今次破頂,是二戰後美國經濟最差的升市。市場預期今年經濟增長只有2%,樓市算是有些起色,去年反彈7%,但不無暗湧。更不要說,失業率仍徘徊於7.7%高位。
花旗國股民 如履薄冰
再者,當地不少散戶經歷過2000及2008年的大挫折,早已曾經滄海,今次若非低位撈底,也只是守得雲開,即使收復過去五年的失地,荷包腫脹的感覺欠奉。
我不想糾纏於美股現水平是平是貴的爭議,近期正反的意見我也看到,但估值合理與否,很視乎息口變化,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幾時出手、如何出手、抽走萬億資金的副作用為何,複雜到我不懂得評估。正如強勢的蘋果,也可以在見新高後幾個月間,失去四成市值。
查實很多人的內心,都深知伯南克的直升機,總有開走的一刻。股神畢菲特上周接受電視訪問時便直指,零息令股價高於應有水平,全球市場現時密切注視央行加息的迹象,一俟息口轉勢便「做嘢」。這意味伯南克的「各位觀眾」剛在口唇邊,底牌也來不及揭開,大家已聞風先遁。那種如履薄冰的心態,與07年時有很大差別。
QE利企業 打工冇着數
更有評論認為,一般普羅大眾對美股冷淡,還因為對分配不均的不滿作祟,因為量化寬鬆的好處,似乎反映在企業盈利上,多於在工資及職位的增長上。大企業受惠低息,在勞動市場的議價能力又強,結果賺個盤滿缽滿,反而員工的工資追不上生產力,企業及股東成為QE的最大得益者,他們滾存盈利後卻只想着回購自身股份谷股價,而非用之於社會谷經濟。
我同意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的講法,他認為投資者的情緒是善變的,本身就很難捉摸,所以不要解讀得過份認真。標普500指數自1928年以來有1,007天收市是創新高的,即平均每23個交易日會出現一次,又確實不用大驚小怪。
值得深思是,美國與中國同樣勁放水,卻有不同的取態及效果,美國試圖透過注入便宜資金,谷起股市,從而用市場力量鼓勵企業投資及增設職位。股市谷起了,但對經濟及就業的影響卻相對緩慢且不彰。中國的取向,則是直接向經濟放水,指揮國企投資於各項基建及工業項目,結果經濟軟着陸了,但亦出現產能過剩、項目低質量、龐大壞賬及A股失去集資功能等問題。哪種制度的危機處理能力更勝一籌,恐怕有排拗。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