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台灣人的便當跟香港人的飯盒比較,就知道台灣人比香港人幸福,至少在吃快餐這件事上。
台灣人的便當承襲日本人的便當文化,講究營養全面、葷素配搭、色彩豐富,連食物的擺放也強調美感。在台灣,隨便在便利店買一盒再便宜的便當,看起來也讓人賞心悅目,一般情況下,會有白飯,會有至少一款肉類做主菜,還會有豆類製品及半隻蛋,外加多樣化的蔬菜及開胃菜,繽紛熱鬧。有些便當實在太豐富,你能感受到便當製作者傳遞出來的那份熱情,對食物的熱情,對工作的熱情,對進食者的熱情。於是,吃着一個快餐,心裏暖暖的,居然有幸福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喜歡搭台鐵,所以喜歡買便當,抑或喜歡逛便當店,所以愛搭台鐵?不重要了,反正每次去搭台鐵,我都喜歡早點到,預留時間逛便當店。逛完了車站的便當店還要逛月台上的,看到太漂亮的,忍不住手就會買下來。明知火車上也有便當誘惑。
香港人的飯盒是另一回事,以燒味飯為主打,無論是連鎖快餐店的燒味飯盒抑或酒樓外賣部的燒味飯盒,一律蔬菜欠奉,有的話也只是凍冰冰的一條黃綠難分的菜梗。因為蔬菜處理與保存的成本都比肉類大。難怪在香港,吃飯盒等於捱世界。
跟吃一份快餐都講究細膩精緻的台灣人相比,香港人活得實在很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