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匹堡電影《林肯》掀起林肯熱,我也想談林肯。但在這版面出現,要試找一個林肯跟財經管理扯得上的關係。
先說林肯和我的關係。1990年美國電視機構公共廣播服務(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播放關於美國南北戰爭的紀錄片《The Civil War》,共9集,片長11小時。沒有人預計到一套歷史紀錄片竟大受主流觀眾歡迎,估計逾4,000萬人收看,至今仍是PBS最多人收看的節目。導演賓士(Ken Burns)結合照片、訪問、音樂,拍出自成一派風格,奠定他成為紀錄片大師的地位。《The Civil War》的影響超過流行文化層次,它製造出新一代對南北戰爭產生興趣的人,而我是其中一人。
南北戰爭 製造千萬故事
南北戰爭是內戰,即美國人打美國人。舉個例,沙田居民不滿香港政府施政橫蠻,宣佈獨立,居民跟政府由最初罵戰,發展到武力對抗,最後展開戰爭。軍器廠街警察總部的總警司來自沙田,他須作出一個重要決定:為政府攻打父母親友居住的沙田,抑或返回沙田領軍,對抗一直出生入死的警隊戰友?這考驗人性的故事怎能不精采,而南北戰爭製造千千萬萬這般引人入勝的故事。
南北戰爭打了四年,自己人打自己人竟可如此殘忍,死傷人數超越美國有史以來所有戰爭死傷人數的總和。對美國人來說,南北戰爭牽涉兩個重要象徵:第一,因為科技進步,南北戰爭象徵現代戰爭的開始,戰爭不單靠船堅炮利,還包括工業、運輸、通訊等因素。第二,南北戰爭象徵整體戰爭(total war),即是戰爭參與者不分軍人和平民,須動員所有資源,而敵方的定義包括平民。
有幾年時間,我沉迷在南北戰爭的世界,不停看關於南北戰爭的書,越看越多看,後來發現看書不夠喉,參觀保存得非常好的戰場,Gettysburg、Antietam、Fredericksburg、Harpers Ferry、Appomattox Court House等,我都去過,我想在原地感受這場戰爭。
林肯是貫穿南北戰爭的主要人物,了解南北戰爭須了解林肯。據估計,關於林肯的書,超過15,000本,多過關於任何一個美國人,而且不斷在增加中。美國人對林肯這麼感興趣,因為林肯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特別是他在不平凡的南北戰爭中的表現。林肯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第五日被殺,南北戰爭的歷史很大程度就是他的歷史。
《林肯》能在香港上映,是因為史匹堡。《林肯》是一套靜態片,似舞台劇,橋段是關於即使對美國人也感沉悶的立法程序,如果不是史匹堡的名氣,這套戲能否開拍也成疑問。
15,000本關於林肯的書之中,起碼一千幾百本是以林肯的領導才能為題。亂世出英雄,關於領導,越亂越顯出領導者的功架。美國人選最偉大總統,林肯必定名列前茅,主因是他在極困難環境中做出出色的事情,《林肯》的劇情便是例子。
我看過多篇關於《林肯》的本地影評,覺得水平非常高,影評人不可能對每一個電影課題都有深入認識,他們為每篇影評付出的背景研究,相當認真,我肅然起敬,並確定讀者不需要多看一篇由我這冒牌影評人寫的影評。我還是談《林肯》帶給我關於領導才能的啟示。
家庭不和 對領導者考驗
政治人物爾虞我詐,不擇手段地以目標為本,大量關於林肯的書籍也有詳盡分析,不過電影影像比文字強烈得多,特別是由一個偉大演員演繹,我看後最深感受是,林肯的EQ無可比擬。看戲難免會代入角色,假如在公要面對這般困難,在私要維繫一個情感上不穩的家庭,我可能會崩潰。
在台前,領導者英明神武,口口聲聲指自己最大支柱是家人,這是預設台詞抑或是真相?林肯、林肯妻子、大仔、細仔和去世的仔,加起來,是一個情感上受折磨的家庭。林肯成功不是because of家庭支持,而是in spite of家庭不和諧。
我甚至有此想法,不和諧家庭是對領導者的一種考驗。假如有人不客氣對林肯說:「你這個二流律師,符碌地登上總統位置,你打過逆境波未? 」林肯不必跟閒人糾纏,實情是他每日打兩場逆境波:一場在公,一場在私。擁有真正穩定家庭的領導者,不可能知道這滋味。一些超凡領導者,在平靜環境中,會自製一些麻煩情況出現(記得克林頓嗎),背後或者有一種自我挑戰的心態,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覺得即使出事,也有辦法收拾殘局。
不少歷史學家和醫學家引經據典,指林肯患上情緒病。在那年代,情緒病不是病,而是懦弱象徵,患者會盡力掩飾,而不是求醫。在公,林肯面對的,是由政敵組成的團隊,踏入家門,是另一場鬥爭的開始。不管是否患上情緒病,林肯是一個孤獨者,他有失去自信的時刻,最後把自己在情緒深淵拉出來的人,只可能是自己。《林肯》中,林肯最渴望能傾談的對象,是一個小男孩。
學習林肯 控制自己情緒
或者,領導者注定是孤獨,不管家庭和諧與否。我是不把公事帶回家的那種人,不過家人當然一眼就看出我的情緒。我沒把公事告訴家人的習慣,但偶而也會這樣做,因為我發現我要家人明白我的問題,我要把事情重組,甚至簡化,然後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做完這些工作,很多時候我已從自己的聲音中,得出答案。嘗試把一單棘手的公事,解釋給一個小孩聽,解釋完,閣下自然會有答案。
要成為擁有林肯水平領導才能的領導者,是沒可能,因為我們沒有林肯的歷練,從電影和書本看到的,都是遙遠的事情。作為一個林肯仰慕者,我想學到他某些EQ技巧──有一些東西是有得學,例如他時時刻刻控制自己情緒。當然想控制不代表控制得到,但有意識地去控制,我覺得已經是一種成就。
我是性急的人,改變自己性格沒可能,但可從其他方面調整。林肯遺下文件中,有被稱為「熱信」(Hot Letter),他衝動下寫但沒寄出的信。當我控制不到衝動時,我嘗試控制自己,盡量不見人,肯定不作決定,早點回家。電郵是性急人的頭號敵人,一個reply可改變很多事情。我的習慣是早上4時覆電郵,因為大部份前一天收的電郵其實可以等,瞓一覺後,我已不再衝動。
林肯之偉大,是他IQ和EQ兼備,在沒完美人的世界,他很接近一個完美人。影評人畢明這樣形容林肯:「他是其中令美國變成『美國』的偉大人物。」《The Civil War》中有一句對白,我今日仍記得清楚:南北戰爭前,美國人形容為「United States」是用眾數「are」。所謂「United」對部份州分來說,是一個利益的計算。南北戰爭後,美國人形容「United States」轉用單數「is」。或者這就是畢明所說,美國變成「美國」。這轉變的推動者,是一個接近完美的人。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