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參,翅,肚前三樣不是我那杯茶。
唯花膠情有獨鍾;農曆年前鴻星酒家推出「花膠宴」,望着大版廣告未吃先流口水,胃液狂飆。
鄉間童年,清貧簡樸。今天社會商業行頭,只要大眾受,一應陳年老套粗淺簡陋變身溫馨懷舊噱頭。印象中除了家中幾套還算可見人酸枝,紫檀傢私總算光鮮,餘下一串塊塊十吋至十二吋長;六,七吋寬;兩,三分厚金黃半透明物事,阿嫲話用來「看門口」。
看門口?係,有需要才用以備不時之需,名目花膠。花膠陪伴了整個童年,家中節慶不乏煮花膠,但那幾大片始終守着廚房門頭金黃半透。
外面近十年,回來已不察覺花膠蹤影,似乎「看門口」任務功成身退。近年花膠隨強國崛起食材枯竭,成了傳奇,自媒體得讀吸收雖然毛皮知識,知其珍貴。母親去後她的房間猶如張保仔洞,藏入舊報紙幾棟還是幾箱田鼠仔酒不理,有興趣還是幾大塊一串的陳年花膠可在?
年份?起碼比我大,夠老。
老朋友方芳,資深新聞工作者;推出新書《精挑細選南北貨》(萬里機構.飲食天地出版),旁白:隱世南北行大少指點參茸海味如何買得聰明。
港人或來港旅遊群眾對本地發售的參茸海味信心依舊高,雖然本地餅仔手信不及澳門台灣(連90年老字號,吾鄉「恒香」餅家淪落如斯,望那僅餘半邊門面,心都痛。)但香港仍是「品質信心港」,不然港人港府不須設立管奶管尿片新例以免整個市面,整套生活文明淪陷。
冇餅仔不重要,好彩香港仍有鮑參翅肚參茸海味。日前天氣大盛,特登走一轉西環海味殖民地,情景興旺,客源不愁,相信生意今勝昔。
買的人多,只要貨正銷量不愁;惜一般入貨者對南北貨所知有限。如何揀擇?大多一知半解。
資深文字人方芳年前身體不適,病後調養得出一套深研知識,加上隱世行內高人指點;從相宜的桂圓肉雪耳蝦米到節慶飯桌必備花菇髮菜。當然不缺已成天價的蟲草,高麗參,鹿茸;燕窩,鮑魚,魚翅,花膠,逐樣逐樣介紹過來,看得自己花了眼,篇篇皆明燈,更附上趣味小故事,趣味過癮。(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