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三月,我依然是吃喝玩樂地過了三月一日,是早春三月很好的一個開始啊!這天,我和各界關注骨灰龕大聯盟的朋友們,一行九人,有男有女。我們這群九男女決定深入大嶼山的大澳,睡棚屋、看棚戲,探訪恍如人間仙境的龍仔悟園,也一同視察當地違規龕場的情況。
味蕾大震撼
按原定的計劃,我們是當天下午入大澳釣魚的,後行程臨時改變,改為入夜之後到大澳棚屋留宿一晚,早上一早起程。行程表上本來是沒有看棚戲一項,只是我們在東涌等巴士入大澳期間,有巿民熱情地走上前和我聊天,告訴我們當晚在大澳就有一場超正棚戲,不容錯過,而且一連幾晚。
我是看戲長大的,無論是電影、話劇、歌劇甚至粵劇,無一不歡。一聽到街坊這樣推介,那有托手踭之理,於是,抵達大澳之後,先醫醫肚,再一個箭步就去了看那場為恭賀福德宮土地爺爺寶誕而演出的棚戲。只見一大群大澳居民圍坐在大棚裏看戲,小朋友則在戲棚外嬉戲,熱鬧得很。更驚喜的是,現場居然是藍妹啤酒任飲,我當然入鄉隨俗,一手拿着一支藍妹,邊喝邊欣賞台上演出。有兩位女戲迷還送我劉惠鳴的DVD。
戲棚落幕之後,我們到海邊的住宿地點放下行裝。不是酒店,不是民宿,我們入住的是大澳獨有的棚屋。獲安排入住的棚屋,棚頭寬敞,還算乾淨整潔,只是沒有飲料。於是我們在深夜十一時許到街頭的士多辦貨,難得「七十後」的士多老闆仍然緊守崗位,開門營業。更難得的是,出來這一趟,居然被我碰到了彈牙兼魚味十足的魚蛋、還有那入口鮮味吃完不感口渴的蘿蔔!感激上天對我不薄,讓我等食慣次級魚蛋和味精湯蘿蔔的城市人,來一次味蕾大震撼。
提着各式飲品回棚屋途中,又碰到一個家庭正在用柴火煲糖水,我們的地膽打過招呼後,我們老實不客氣又嚐了幾碗糖水才繼續行程。這晚由啤酒開始,魚蛋蘿蔔接力,然後糖水做壓軸,夠完美吧!豈料,一行人意猶未盡,居然在半夜十二時許來一個傳說中的washing machine BBQ,即是用棄掉的歐洲滾筒式洗衣機的內膽來做燒烤爐!我的天!且不先說我這一輩子從未使用過如此「設計」的燒烤爐,而是我們這群九男女都不再是十八廿二的年輕人,還都在做這些破格的行為。型呀!可是我早已累得睜一眼閉一眼,跟他們吹水到一時多開始語無倫次,無力再跟他們糾纏下去,惟有回棚屋睡覺去了。
龍仔悟園之悟
翌日大清早,真的很早,六時左右我就睡醒了,跟着大夥兒上茶樓飲早茶。清早的大澳就像睡眼惺忪的樣子,很靜很溫柔。在濕地上的紅樹林,十多隻白色候鳥在濕潤的泥土上覓食。牠們有牠們的早餐,我們有我們的點心。早茶後我再去茶檔來一杯港式奶茶,灰灰的天突然下起大雨,大家都有點兒失望,幸好,陣雨一下子就過去了。
陣雨沒有擾亂我們的計劃:到訪龍仔悟園。本來,在三年前我們已經計劃好去一趟龍仔悟園的了,只是因為種種阻滯,始終看不到悟園一眼。這趟專程到大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去悟園悟一下。又一次感謝天不再下雨。
龍仔悟園位於大嶼山大澳的龍仔,鄰近羗山,曾經一度是旅遊景點。園內的設施,包括池塘、荷花水榭、九曲橋、亭台樓閣等等,小橋流水,令悟園曾經有「小西湖」的美譽,「悟園花香」更曾獲選為香港十景之一。
龍仔悟園原本是紡織業世家、已故的偉倫紗廠董事長吳昆生的私人別墅。他是在1962年出資二百萬建造的靜修之地,仿照江南庭園的風格來興建的私人庭園,內裏有池塘種植荷花,並有「九曲橋」及涼亭。據說由於吳昆生本人篤信佛教,法號「悟達」,所以此靜修地名為「龍仔悟園」,而此地亦是特別為紀念他太太而有。
我們在相關人士的引路下進入龍仔悟園。雖然悟園很多設施都日久失修,但亭台樓閣依舊,破破落落,更增添了幾許簡樸滄桑的味道。入園看到的是人間仙境,寧靜而優雅,即使不曾信佛不曾靜修,悟園的氛圍就是能教人心清靜。邊走邊看,碰到大群的野生杜鵑。春天杜鵑花開,這群又紅又紫的野生杜鵑花,燦爛得將中區禮賓府的那些杜鵑花,狠狠的比了下去。還有在園內留守了幾十年的茶樹,長到今天,樹幹已變粗壯、枝葉也更茂盛,站立在九曲橋和池塘水旁邊。只能說一句,進了龍仔悟園,你不會相信原來自己正身處香港。
像這樣一個人間仙景,如果我們不去保育,實在可惜。前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經說過不會保育悟園,雖然我明白經過何東花園一役之後,她或許會對這類保育工作感到沮喪,但我真的希望政府能找到一個方案,去重新展開這項保育工作。當然,我更希望龍仔悟園的擁有人,可以將悟園重新開放給遊人參觀,別辜負興建悟園的人的一番心意。
探訪過這優雅絕世的悟園之後,下星期我會再談談餘下的行程:當我們碰上「回光返照」……
作者:陳淑莊
攝影:
伍慶泉(人訪)、部份圖片由陳淑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