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英劇和美劇 - 毛尖

毛尖:英劇和美劇 - 毛尖

開春以來,美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的口碑把今年的奧斯卡電影都給PK了。表面上,這似乎是電視劇對電影的又一次打擊,但是,看看《紙牌屋》的編導演陣容,從頭兩集的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到黃金男主角凱文.史帕西(Kevin Spacey),都是奧斯卡典禮上的常客,我們幾乎能感到,好萊塢電影人全面出擊來搶電視劇的生意了。
這不是好事情。
美版《紙牌屋》多牛逼啊,上海灘鑽石男寶爺從來不讚美男性的,但是史帕西出演的壞男人弗朗西斯.厄克特一出場,就讓寶爺失聲叫出:「男人中的法拉利」。史帕西是法拉利,但就像法拉利出身歐洲,史帕西的表演,包括《紙牌屋》的最好部份,全部來自英國,拷貝的是二十年前的BBC版《紙牌屋》。至於美版自己發揮的那些地方,都因為過於好萊塢化而損害了這部電視劇的水準,而我覺得,這種損害會持續發酵。
就《紙牌屋》來說,BBC版三季共十二集,後面兩季分別叫《玩轉國王》(To Play the King)和《最後切牌》(The Final Cut),此劇多次入選各種最佳英美劇,主演理查德森(Ian Richardson)可謂功不可沒。電視劇中,理查德森不斷面對鏡頭直接對觀眾倒出自己的一肚子壞水,這種戲劇舞台上常用的手法本來很難用於電視劇,但理查德森拿揑得多好,沉穩、大氣又無恥,沒有幾十年的莎劇演出經驗,理查德森想不出這樣的演繹,做不到這樣的張弛,相比之下,史帕西的獨白雖然夠華彩,但畢竟有用力過度的痕迹,所謂側漏。
美版側漏的地方很多,比如,為了把原來的迷你劇拉長,美版給史帕西的老婆加了很多好萊塢式因素:她漂亮,她自己開一家和老公工作有微妙關聯的公司,她有一個藝術家情人等等。更讓人受不了的情節是,她竟然會為了區區二十萬去糊掉老公的一手好牌,而且,一季末了,她莫名其妙想在更年期到來的時候要個孩子。
真是討厭好萊塢的這種「偽人性」,為了給女主人公一些「女性意識」和「女人氣」,完全不顧一部政治劇的情節走向,而配合着這種陳腐氣,定時炸彈一樣的女人越來越成為此劇的敍述重點。
BBC版不是這樣的,雖然第一季有美女小記者,第二季有天才小秘書,第三季也有民間小清新,而且三個小女人也都嚴重甚至致命地威脅到首相的政治生涯,但是會栽在女人手裏的政治家還能成為黑色偶像嗎?NoNoNo。就憑一句既正式又赤裸的台詞,理查德森輕易把她們搞到手,然後,一旦危機出現,理查德森輕易把她們處理掉。第二季是三部曲中比較弱的,但是看到理查德森給小秘書安排的死,我非常邪惡地感到痛快。不是我的良心給黑了,而是我實在討厭美劇這種拿住胡椒粉撒出一桌菜的作風。
因此,儘管英版中女人也不少,但骨子裏,你會發現真正決定理查德森命運的,還是他的政治能力,他玩紙牌的能力。同樣的,能和這種主一起生活幾十年的,必須得是麥克白夫人,而不可能是美版那種有自己追求的老婆。還用紙牌做比喻的話,美版的女主最多是紅桃Q,英版的女主才是支撐男主的黑桃皇后,而且,男主人公最後的輝煌歸宿,全蒙她一手締造。
看到第三季結尾,我對英版真心膜拜,因為英劇背後,真的站着莎士比亞;而美版,美版背後有甚麼呢?用他們自己的權威劇評人史丹利的話說,編劇有時連索爾金(Aaron Sorkin)的水平都沒有。索爾金是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金牌編劇,但是,他和莎士比亞之間,差了多少個陸川,用理查德森的經典句子來說的話,我們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