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雲圖》被朋友打趣更改名字,變成「暈圖」──這是他看畢電影的感受。
這部片子活像巨型解謎遊戲,誘惑觀眾一看再看,直至將電影內的「密碼」完全解破為止;我懷疑是否有這個需要……
解謎
我看了《雲圖》(Cloud Atlas)一次,電影結束後花費跟片長相若的時間提筆列表,意圖摸清各個角色的象徵意義,理順角色之間的關係,包括他們的「前世」與「今世」的關係。本人的另類興趣是解謎:美劇《迷》(Lost)播放完畢用上半個月解謎、看畢《凶心人》(Memento)立即用紙筆記錄重塑故事、曾為迅速解破《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An Unexpected Journey)內的咕嚕(Gollum)提出的字謎沾沾自喜、看完《廿二世紀殺人網絡2》(The Matrix Reloaded)跟朋友徹夜討論……閣下儘管選擇是否相信我這位業餘解謎者──《雲圖》解謎後感:大概這部電影並沒內藏太多「謎」。
此片的野心是其說故事手法(narrative),當中有些角色擁有清晰的象徵意義,例如湯漢斯(Tom Hanks)所演的「每一世」皆與善惡的抉擇有關、裴斗娜(DoonaBae)「每一世」的角色也象徵堅毅與解放。片中各角色之間的關係,有些能被明確鎖定,裴斗娜與占史杜哲斯(Jim Sturgess)擁有永恆的愛(他倆的角色「連續幾世」都是情侶)。不過此片最惹人遐想的,是其「善惡因果」的邏輯,「因」與「果」之間的「物流」程序(logistic),可惜並沒這回事,意圖解謎,僅發現徒勞無功──也許這才是本片精髓。
斗膽向我們挑機
在中國人社會裏,前世今生、輪迴的概念可謂某種常識──撇開相信與否不談,群眾普遍知道「前世因,今世果」的觀念,毋庸置疑──某程度上,我們簡直是此概念的高手,看《雲圖》時,見曉高韋榮(Hugo Weaving)在「每一世」皆是壞人,我們不禁納悶:「做這麼多世壞人,為何下世還能做人?今世做壞事,下世做牛做馬!壓根兒是:為何各個角色『投胎』都也是人?怎麼沒人投胎做豬、做蛇?」前世今生的概念,難以KO我們,我們自然較難被震撼。震撼我們的,是竟然有人用一億美元來講解「善惡因果」!然而此電影對於善惡因果的理解,並不維持在低層次,相反,蠻高章的(sophisticated)。
善惡大彩池
因與果,並沒有在本片清晰執行,不像普遍對於前世今生的理解:你行善,善果會來,今生不來,下世來,下世不來,後世來,來不到你身,亦會降臨於你所愛的人身上。《雲圖》所表達的,並非如此。運用簡單的方式描述這齣電影的理念:善惡大彩池──每個人的善與惡,將會被集體放進一個大pool(大彩池),善惡之果在大彩池中聚積和回彈,難以預測它將何時降臨、怎樣降臨,以及降臨在誰的身上;「你」行善惡,善果惡報不一定回到「你」身上,但它並不會消失──這個理念,是本片精髓。
有人說,「前世今生」的概念,是被群眾誤解了,又或,是為了能夠讓群眾較容易接受,才演變/簡化成為「因果必會回到『你』身上」,好讓人們有動力行善,因為害怕惡果回到「自己」身上。然而在世界村裏、在時間線上,每個人並非獨立個體,每個人皆與世上所有事物環環緊扣,是以善惡之果不一定清楚明確地回到特定的「你」身上。
問題是:如果惡報不會回到「你」身上呢?如果它去了非洲剛果的一隻蜥蜴身上呢?你還行不行善?將善惡之果的「物流」理解為「進入一個大彩池」,也許會讓人感到氣餒吧。
恐懼報應
行善的心不該來自「恐懼報應」,而是理解到一言一行深深影響後世──這裏指的,並非「你」的後世,而是「所有東西往後的命運」。人類甚至難於預計自己所行的善,會否變成惡(例如:我好心送贈一個蘋果給肚餓的朋友,他竟然用蘋果擲死他的上司)。我們所能做的,僅捫心自問:這刻的我,選擇行善,還是行惡?選擇關懷,還是冷漠?也許,行善本身,就是善果。
《雲圖》嘗試運用一個不受制於特定宗教的方式(雖然其實很佛教),訴說簡單的事:每一言一行,將會落入大彩池,它像雲層水滴的流向一樣難以預料,唯一肯定的是,它們將不會消散。
現在你可以放心將蘋果交給那位肚餓的朋友。
撰文:卓韻芝
藝人。
不用怕,幽默感會救贖你。
逢周日刊登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