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和 - 張灼祥

南北和 - 張灼祥

說的不是王天林導演,宋淇編劇,丁皓,白露明,雷震,梁醒波,劉恩甲主演,六十年代初上映的《南北和》,描述上海人與香港人(廣東人)文化的差異,生活習慣,地方語言不同,取向會有分別的。電影卻少談上海人的吃與廣東人的吃,很不一樣。
說的是2013年2月27日在上海,一天之內,嚐到精緻的上海菜與廣東菜。至於26日晚吃的小籠包,可歸類上海小吃,那裏的又比南翔的滋味,皆因小籠包皮薄,汁多,比台北總店的還要好。
廣東點心與上海的各領風騷,各有特色,一般廣東酒樓的點心,就像上海豫園,城隍廟一帶的點心,略欠精緻,味精下多了,吃後會口渴的。
中午吃上海菜,前菜多不勝數,包括鹹鷄,肴肉,茄子,冰鎮乳鴿,熏魚,燒椒螺片,百頁包,鵝肝醬葱油餅,梅醬十九上素,桂花糖烤紅薯。擺滿一桌小吃,好看又滋味,吃起來,是停不了手,停不了口。
晚上的廣東菜小吃,則只有四款,包括蒔蘿三文魚,老京蜜餞叉燒,黑松露素腐卷,涼拌玉翠苗。前菜最好是恰到好處,點到即止。
上海前菜與廣東前菜看來都是經過改良的,款式精緻味道清淡,擺設很像日本的前菜,講究賣相,少見油膩。
然後是湯,響螺成了至愛湯料。上海的是金蟲草響螺炖鷄,廣東的是遼參炖響螺。
主菜仍以上海的較多款式,包括清炒河蝦仁,蟹粉伴吐司,紅燒肉,炸田鷄腿,手撕豆腐,葱燒關東遼參,花雕蒸鰣魚,蒜片尖椒和牛粒,火丁豌豆,菜飯糕。廣東菜則有胡麻汁沙巴老虎蝦,有機梅菜蒸笋殼魚,肯尼亞大蟹,荷香牛里脊。就是缺少了一碗麵,像上海的黃魚麵。
吃了一天,已覺南北菜早已融為一體。外國食材,亦已巧妙引入上海或廣東菜裏去了。
一頓宵夜,一頓午餐和晚餐,都是吃得高興,同去的盡都是好友,席上大家無所不談,氣氛好,大家盡興。那比吃什麼都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