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殺嬰更恐怖的 - 金城王子

比殺嬰更恐怖的 - 金城王子

吉林長春,一個盜匪在一家超巿門外偷走一輛豐田越野車,車上有兩個月大的嬰孩。失主報案後,盜匪棄車而逃,失車當天找回,但嬰孩下落不明。一天後,盜匪自首,承認因為嬰孩太吵,所以將之扼斃埋於雪地。
殺嬰事件很恐怖,比這更恐怖的卻是國家機器對此事件的反應。三月五號,省直及長春巿媒體接獲對「三‧○四」案件的報道要求,第一條要求「控制總量,報紙不發一版,內版總量嚴格控制在半個版以內,不得大字號炒作,廣播電視簡要報道,不作專題或組合報道」。第二條要求「加強言論引導」,彰顯「公安部門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深度關切和積極作為」,「傳遞正能量」。第三條要求「媒體必須堅持正面宣傳」,「不要渲染悲情」。第三條規定,「如無統一安排,報紙明天出報後、電台電視台明天早間檔新聞後各媒體不再作關於此案件的報道」。
結果,三月六號出版的長春巿最重要的報紙《新文化報》非常配合,整張報紙由頭版到內版,隻字不見殺嬰事件的報道,不但長春新聞版不見提及,國內新聞版也避之則吉。撞正人大這樣的紅事,豈容白事敗壞了喜氣?
無獨有偶,不久前紐約也發生了類似事件,同樣是盜匪偷車,車上同樣有個嬰孩,偷車賊發現車內的孩子,不忍心了,棄車而逃後打電話通知警方,提醒警方車上有孩子。
兩件盜車案,兩個嬰孩的不同命運,反映的不是兩個賊的個體差異,而是兩個國家對生命的不同態度。美國是有信仰的國家,人們對生命有起碼的本能的尊重,尤其對弱小的生命。
中國正好相反,多年的專制統治令人性泯滅,個體的人不敢向強權挑戰只敢欺凌弱者。獨子國策更加速摧毀對生命的憐恤、尊重,使殺害幼小生命成為絕大多數人直接或間接的體驗。主流媒體對此事件的反應,體現的又何嘗不是整個國家對生命的漠然?
自由行以來,中港矛盾無日無之,追究矛盾本質,是價值觀、生命觀截然不同的兩種人被強行要求融合而起的矛盾。香港人要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命運,必須堅守一國兩制,堅拒河水混入井水。

金城王子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