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黏山藥好補寶

黏黏山藥好補寶

山藥雖然本性平和,其評價卻非常兩極,愛之者喜其黏滑,厭之者同樣因為那層黏滑的質地。其實,山藥是很適合春天食用的。今次除了教大家最有益的生吃食法,也推介較易入口的熟吃山藥菜,希望大家都學着吃這樣有益的東西吧!
記者:謝翠玲 攝影:陳盛臣

說起山藥,可能很多人都以為是日本蔬菜;但如果說到淮山,則感覺親切得多吧。而事實上,淮山就是山藥,它還有另外的名字如山芋和薯蕷。
無論是傳統的中醫或是西方營養學,都認同山藥是有益的食材。中醫認為山藥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可補脾胃、益肺腎,主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肺虛久咳咽乾、尿頻,消渴多飲等。在春天這個以健脾為主的季節,多吃山藥是不錯的選擇。
而營養學則認為,山藥含蛋白質、糖類、鈣、磷、鐵、胡蘿蔔素及維他命等多種營養成份。相信很多人見過新鮮山藥時,都會被切開的山藥那層滑潺潺的黏液嚇怕,但原來這層黏液是寶,因為其中含有的消化酵素,能滋補身體,促進消化;而部份山藥中所含的皂苷,更是人體內製造性荷爾蒙的重要成份,所以很多人都提倡生吃山藥。要留意的是,雖然生吃山藥有益,但生山藥易引起過敏反應,過敏體質或身體較弱的人,宜將山藥煮熟才吃較安全和易消化。

日本山藥水份含量高,生吃較軟嫩。

中國山藥纖維較粗,用來燜煮會較好吃。

幼身中國山藥可削皮灼食。

中日山藥各不同

山藥是蔓生性根莖類植物,日常食用的部位是地下塊莖。原來全球的薯蕷屬植物約有600多種,中國大陸、台灣及日本等均有出產。
日本山藥肉質較細嫩,含水量高,做涼拌和磨茸來生吃都很適合;而中國或台灣山藥口感較硬,纖維較粗,但味道較濃和甜,不妨用來燜煮。

削皮手痕浸冰水

削芋頭皮的時候,很多人會過敏而手部發癢,而原來山藥外皮也同樣含有植物鹼會引起過敏,所以最好戴手套來削皮。如果真的發癢,便浸一會冰水,很快可減輕症狀。
此外,山藥以薯塊完整、表皮平滑、鬚根少、沒有發霉腐爛的為佳;若體積相若的話,則重身的較好。

示範:Minnie Wong

網上餅店Eibus Einnim創辦人,亦是健康生活指導員,擅以健康食材入饌。

山藥秋葵涼豆腐

喜歡滑溜質感的話,這個菜式一定讓你完全地愛上。滑嫩的豆腐,加上滑溜的海藻、秋葵和略帶黏性的鮮山藥泥,全部都是健康的食材,是一道非常養生的菜式。配上青芥末和昆布醬油的微辣醬汁,越吃越醒胃。

難度:★★ 時間:20分鐘 份量:2人

材料:
嫩豆腐半件、秋葵3條、乾海藻5克、日本山藥100克、日本昆布醬油1湯匙、青芥末/粗鹽少許

做法:
1.砧板上撒粗鹽,放上秋葵滾動以去除表面細毛,洗走鹽份。將秋葵汆燙,撈起,切粒備用。乾海藻浸水變回軟條。

2.日本山藥削皮,分兩份,一塊放在鋪上錫紙的磨茸器上磨成黏糊;另一份放入密實袋,用刀背或棒子拍打成粗泥,保持部份碎粒。

3.日本昆布醬油混合青芥末成醬汁。碗中放上嫩豆腐、海藻、山藥糊和山藥泥,淋上醬汁,最後放上秋葵粒即成。

2

貼士:磨茸器先鋪錫紙才磨山藥,黏糊會較易取出。

大葱山藥煎餅

日本的大阪燒很多時會加入山藥泥,取其天然黏性令煎餅更煙韌,也減少人們對山藥黏性質地的抗拒。把山藥拍碎而非完全磨成泥狀,保留了一粒粒的質感,更有口感。

難度:★★ 時間:30分鐘 份量:4人

材料:
中國或台灣鮮山藥/麵粉各100克、蛋液75克、大葱(切碎)10克、鹽/麻油各半茶匙、番茄碎1湯匙

做法:
1.山藥削皮,切大塊放入密實袋封好,用刀背拍碎,倒入大碗中,加入大葱碎。

2.大碗裏篩入麵粉,分批加入蛋液、鹽和麻油,拌勻成麵糰。

3.燒熱鑊,下油,把麵糰放入,壓平成圓餅,以中細火慢慢煎至邊位開始翹起,反轉,另一面煎至金黃即可取出,切大件上碟,排上番茄碎即成。

山藥燜牛腩

蘿蔔偏寒,在春天不妨改以較溫和的山藥來燜牛腩。質地較粉腍的中國山藥,配上濃味醬料,味道香甜,而山藥的天然黏性更可作天然芡料,令牛腩帶有漂亮的誘人光澤。

難度:★★★ 時間:1小時 份量:4人

材料:
中國或台灣鮮山藥200克、牛腩1.5斤、薑2片、大葱(切段)半條、水500毫升、香葉2塊、肉桂1條、八角2粒

調味料:柱侯醬/南乳/紹酒各2茶匙、花生醬/蠔油各1茶匙、老抽/鹽/雞粉各半茶匙、冰糖1小塊

做法:
1.山藥削皮,滾刀切塊,放入鹽水中浸泡。

2.牛腩切大塊,放入滾水中汆燙至轉色,撈起備用。

3.燒熱鍋,下油,加入大葱和薑爆香,加入牛腩略炒,灒酒,下柱侯醬、南乳、老抽和花生醬炒1分鐘。下香葉、肉桂、八角、冰糖,加水500毫升或至蓋過牛腩,水滾轉小火,蓋上燜20分鐘。

4.放入山藥,下鹽、雞粉、蠔油調味,改中火燜10分鐘至水份收稠身成薄芡醬汁即成。

貼士:燜牛腩下冰糖有助肉質變得更鬆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