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日開始,香港海關限制攜帶奶粉出境的新條例正式實施。在條例實施當日,香港奶粉限購立即成為內地微博的熱議話題。爭議之一集中在新條例對違例行為的判罰是否過於嚴重,偷帶區區幾罐奶粉之小事,何至於判罰巨款甚至坐監?但是,很多人似乎並沒有注意到,條例規定的只是對不同程度的違例行為可能的最高級別的處罰;在實際的運作中,法庭會視乎每宗案件的輕重程度而作出相應的判決。至少到目前為止,法庭對多宗違例案件的判罰都只是罰款,金額從五百元到五千元不等。
當然爭議的關鍵還在於港府出台此條例的合理性與正當性。有論者就認為,內地提供了淡水、食物、能源以及一系列極盡優待的政策給香港同胞,反過來香港怎麼可以如此自私,連多賣幾罐奶粉給內地的舉手之勞都不願意承擔呢?確實,自由行之後,源源不斷的大陸遊客對本港的旅遊業以及相關的餐飲食宿購物等服務性行業的拉動是巨大的,他們驚人的消費能力給香港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財富。
或許正是因了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繫,最近幾年但凡中港兩地有任何的矛盾,總有聲音跳出來指摘香港人不知感恩。但是,這些人似乎忘了這種經濟上的聯繫,說穿了就是買和賣的市場行為,買賣行為是各取所需,平等互利。大陸遊客來香港旅行購物不是出於想要幫助香港經濟的善心,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香港是我們在大陸以外最觸手可及的,並且能夠提供大陸所沒有的優質服務和資源的地方。中央政府在回歸後若對香港釋放某些利好善意,也必定是其在對自身利益的權衡與考量之後的決定,而絕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無條件的施捨,既然如此,如何能再要求一方對另一方的感恩戴德?
香港因着與大陸在經濟上的融合而獲益,然而我們外來者卻往往忽略了這種融合並不是對每一個香港人都有利。招着大陸來客的金飾店老闆自然因此而賺得盤滿缽滿,然而,那些懷中有新生兒需要哺育的媽媽,面對住家周圍的商店裏空空如也的奶粉貨架,會怎麼想呢?水貨客的瘋狂掃貨確實已經給香港父母選購奶粉帶來了某種不便利,而香港的奶粉應該予本地的市民優先選購權並無不妥。我們可以期待香港市民願意與我們分享某些原本屬於他們的優質資源,但是我們沒有任何天然的權力去要求他人必須如此,即便那在我們眼裏可能只是簡單的舉手之勞。
也許你還是要問,可是我們的寶寶呢,他們和香港的寶寶出生在同樣的國家,又有誰來保障我們的寶寶吃上安全放心的奶粉呢?當然,這也是我們想要問的。
陸健、素素劉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