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成品油調價機制在市場多年呼聲下,終見醞釀改革,由於是次由發改委提出相對詳細的調節方向,估計最終成事機會高。不過,由於目前民意普遍是望油價跌,加上當局要維持今年3.5%通脹目標,改革實際出台時間,估計還要偏低或呈弱的國際油價走勢配合。
發改委主任張平周三在內地兩會期間表示,現行油價調節機制的周期及波幅有必要改革,「該升就升,該降就降」,引起油價改革的憧憬。
雖然改革油價機制的輿論自2011年起已不斷出現,惟促使當局是次高調決心改革,估計是由於近日在機制下出現頻繁怪現象。自上月底出現亞太區內降價內地升價現象後,按調節機制,若布蘭特期油持續維持在110美元現水平,則本月底每噸成品油價便要掉頭下調300元人民幣,意味漲高的油價,在一個月內便要「打回原形」,完全暴露機制大滯後的弊端。
料國際油價回落始出手
昨日內地報章引述專家估計,成品油現行22天的調節周期,或會縮短至10天,並有機會完全取消4%的波幅限制,意味一年將有機會迎來24次調整,已為09年起實施現行成品油調價機制後的全數調節次數。不過,倘市場預計的機制最終成立,意味內地油價升跌將接軌國際,中央的操控權大削。據統計,09年至今內地成品油價調整24次中,上調為15次,下調僅約6次,一直遭市場詬病為易升難跌,更被猜測是要為上游及批發企業謀利。再者,油價走勢往往直接影響內地通脹,按分析估算,上月底成品油價上調3.6%,已足以直接推升通脹0.007個百分點,不容忽視。
因此油價改革所面對的除了是免除走勢滯後的漏洞,亦要應付市場普遍期望油價下調的預期,同時又要考慮對通脹的影響,最終定案恐非易事。惟在時間表上,則可以預期中央或會選擇油價趨穩或趨弱時才出招,有推測指界線或會定於布蘭特期油回調至100美元以下水平。
記者:林靜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