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養和醫院引入嶄新的第三代板層角膜移植手術,透過移植一層僅0.01毫米厚度的眼角膜底層細胞,修補眼角膜受損組織。因薄膜可完全覆蓋整個角膜面積,加上不涉及切割角膜程序,可減低各種併發症及排斥風險,效果勝過舊一代板層手術及傳統更換全個眼角膜。
記者:梁麗兒
該院去年10月從荷蘭引入新手術,至今成功完成兩宗個案。醫學界過往為病人更換全層,即整個角膜,05年開始發展板層角膜移植。新引入的第三代手術,先從捐贈的角膜中,以人手撕走最底兩層的細胞組織,即「後彈力層」及「內皮細胞層」,合共僅0.01毫米,佔角膜厚度2%。然後放入小管,經約2至2.75毫米的微小切口,放入接受移植病人的角膜,再利用氣泡將組織移到最佳位置。內皮細胞發炎及角膜水腫等病人均適合接受此手術,如果病人角膜受損面積太大則不合適。
該院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表示,因新手術移植的角膜組織,比傳統及舊有板層手術更薄,其中比第二代板層手術薄15至20倍,有助黏附在角膜內層,並幾乎可覆蓋整個角膜面積,新手術每年排斥風險僅1%,比傳統全層角膜手術約20%及第二代板層約2%排斥風險更低。
出血及發炎風險較低
傳統移植手術、第一代及第二代的板層手術,因有人工接合面,病人術後或會有散光等問題,第三代新手術因過程不涉及板層刀的切割程序,相關風險包括虹膜周邊黏連、青光眼及散光風險減低。他指,新手術可減少細胞受損,令病人獲得更多健康細胞。
新手術因傷口細小,術後出血及發炎風險較低,其發炎風險為五千分之一,低於傳統全層角膜手術的發炎風險的一千分之一。病人術後1個月內可恢復視力,比舊的板層手術及傳統手術分別要3個月及12個月康復期短。新手術成功率高達80%,餘下20%為角膜移位風險。該院新手術收費介乎8至10萬元,與其他角膜移植手術相若。
本港每年進行大約200宗眼角膜移植手術,其中80%為全層眼角膜更換,餘下則為板層角膜移植,無論在公院或私院做手術,病人都要在唯一的眼庫輪候角膜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