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無產中產,你係乜產?

爽通識:無產中產,你係乜產?

財爺一句「我都係中產」,全城熱議。究竟我們可以用甚麼角度看待中產呢?

今年預算案派糖大縮水,扶助措施不足已惹來中產埋怨,而月薪37萬的財爺曾俊華卻自稱中產,了解需要惹來批評。

一.入息高就是中產?

量化界定最為簡單清晰。統計處雖未有為中產提供明確定義,但一般視「家庭收入在中間階層」的一群為中產,即家庭收入達一至四萬元。
要注意,每個時代物價不同,這個中產定義會隨時間變化。另外,入息不代表生活質素,還要看開支。月入萬二算中產嗎?今天天水圍一個細單位的租金動輒七、八千,加上往市區上班的交通費以及日常開支,萬二元可說「剛剛清袋」,算是中產嗎?
再者,如果有人月入二萬多,並無物業長居公屋,給你的感覺是中產嗎?很奇怪,公屋居民即使高收入,也難令人有中產印象。似乎,中產階級給人的印象絕不止於收入高,這個標籤應隱含收入以外的特質,那是無法以簡單的量化界線劃分。月入高,可能只屬「中等收入群」,不一定是「中產階級」。

二.生活態度決定中產?

財爺又說,中產是一種生活態度。筆者在大學聽過一種諷刺大學生沒理想的「四仔主義」──大學畢業後要有「屋仔」、「車仔」、「老婆仔」和「生仔」,並成為中產的指標。但這也有盲點,一個中學畢業的水電技工,也可憑努力工作擁有「四仔」,但如果僅止於此,給人的感覺又「不夠中產」。
財爺看來並非全錯。所謂生活態度是涉及一些品味的,但喝咖啡看法國電影是否代表了中產生活態度,則肯定有異議──懂得茗茶並愛欣賞中國山水畫是否不能成為中產呢?如果刻意奉迎他人的想法去追求咖啡和法國電影,只是非常「扮中產」而非真中產吧!

三.中產有閒並超越物質滿足

有人認為,是否中產階級還要看住所是否體面、消費方式、教育水平;是否有品味、定時外遊、有沒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無形資產)等。換言之,中產階級比中等收入群多出的是:除物質上的滿足,還必須有精神上的滿足甚至提升(如藝術品味)。
但也有人認為,中產階級要關心社會,是公民的典範,因為他們教育水平高且多是專業人士,理應是堅守公民社會的一群,例如中產階級要多做公益活動、關注環保、做義工、關注弱勢社群等。
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不少論者說,中國大陸日漸富裕,將形成一群中產階級,他們必會要求政治改革,逼使中國走向民主之路。為甚麼中產會被冠以如此期望呢?因為他們有能力也有知識,有閒暇去關注自身以外的事情,而且人數比更有能力的富豪多。
無論以上哪種說法,似乎都無法概括中產階級的特徵──無論追求品味還是關心社會,都跟個人取向更有關係,而非與自己身處的階級有關。
但至少,中產階級必定有經濟能力並且因而有閒暇追求非物質的滿足。經濟能力是中產必要但非足夠的條件,有經濟能力便可將繁鎖事情「外判」,例如把家務或照顧子女的責任交給家傭、搬近市區或以車代步減少交通時間,以此獲享閒暇,是中產階級比較共有的特徵。至於閒暇用來提升品味修養(財爺口中的嘆咖啡、睇法國電影)、發展興趣還是關心社會,則取決於個人意願,難有統一標準。

四.中產是一個矛盾階層

粗略概括來說,馬克思主義指資本家(資產階級)壟斷了生產工具,剝削無產階級(工人),故最後導致無產階級革命出現。但這種革命並沒有出現在非共產主義的發達國家,很可能跟中產階級在後期興起有關。
中產階級多屬專業人士,或屬管理隊伍中層,是舊社會經濟較少出現的工種,卻是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現代企業已不能只有生產工具,還須專業知識配合才能營運。中產階級的薪金比基層(勞動階層)高,但又不能成為人數極少的富豪階級(資本家)。更重要是,勞動階層可藉教育向上流動成為中產。這種社會結構的轉變,令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中間出現一個長長的緩衝區,緩解了尖銳的階級衝突,令社會趨向穩定。
所以,中產階級是一個充滿內部矛盾的階級──有時他們被視為穩定社會的力量(屬既得利益,安於本份不願求變,成為改革的阻力),有時又被看成推動社會改革的力量(有知識有能力,關心社會,不惜佔領中環)。可見要徹底研究中產階級,殊非易事。

撰文:葉一知
通識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