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剛公佈最新的企業加薪報告,年初調查期間訪問了46間,總僱用人數達5萬名的企業,即係平均每間聘用千人以上,與我司規模相若,正好參照。報告指出今年落實加薪企業的平均加幅為4.4%,銀行業加幅最低只有3.8%,金融服務與零售業相若,分別係4%同4.1%,而加薪最多的是建造業,幅度達到6.1%,怪不得官員可以此為由話乜算有地,都因為業內人手短缺而起唔切啲樓。相對大圍薪酬調整,我司總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仍能緊貼市場環境,兼且勉強抵禦到通脹,而呢幾句好明顯係寫畀我啲同事睇。
加薪無關通脹高低
所謂「緊貼市場環境」,即係薪金待遇要有市場競爭力,其實僱主僱員不過就是「人力資源」這商品的買賣雙方。而賣方無論出賣的是勞力或腦力,最終都要有一個「你情我願」的價錢方可成交,唔通我哋仲有人係被賣落「火坑」或「礦坑」咩,況且現時有最低交誼費用的要求。不過整體而言,仍是市場價格主導。查實今天勞工市場的流動性豈是昔日可比,以前真係可以由此至終,「打死一份工」。做夥計嘅就算份糧多年原地踏步,亦只會逆來順受,因為搵工固然艱難,更加唔使講咩勞工權益。
隨着本港經濟騰飛,過往發展偶有阻滯,大體還是順風順水,近年失業率且是偏低,差不多係全民就業。東家西家若有同工不同酬,轉眼就會自然調節,也就是人才互動,所以一般公司嘅待遇條件只會與市場看齊。至於所謂嘅「抵禦通脹」原因,說穿了不過就是搵嘢嚟講。
猶記得去年「屐飛」聖誕前夕差點鬧工潮,皆因資方單方面公佈來年加薪只有2%,而工會當即表示不滿,要求加薪要追上通脹,平均幅度應達5%。並威脅採取一系列抗議行動,例如不向乘客微笑,以及考慮罷工等。最終在勞工處的斡旋下,傾番掂數,而乘客亦冇機會欣賞到空姐「不苟言笑」嘅真面。
通脹會增加成本是經營常識,增加的成本會轉嫁畀消費者也是常態,然而打工仔卻不一定因通脹而受惠相應加薪。吓,唔好噓,正如上面所述,人工從來都是有市方有價。「如果」,我話如果啫,各行各業都冇人工加,且人浮於事,縱使通脹肆虐,我深信勞力嘅叫價能力定大打折扣。工資嚟緊就話有30蚊保底,但薪金加幅從不設「最低」消費,一切都係「時價」。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