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3月,本港持續高濕度,動輒高達80%,維港兩岸都被白霧籠罩着,部份時間更見細雨綿綿,雖然氣溫仍乍暖還寒,但春天似是經已來臨。不少人都認為春天濕氣特別重,然而濕是無色無形的,十分抽象,究竟它是甚麼?又會誘發甚麼症狀?
從中醫角度看,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病理物質,由於它可以是一種致病因素,故又稱「濕邪」。「濕邪」可細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是指存在於外界而又能侵犯人體的濕氣,而「內濕」則指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留滯致病的濕邪。
常見濕邪所誘發的症狀包括頭重、胸悶、胃脹、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肢體困重痠痛、渴睡、面色暗黃、大便稀溏、小便渾濁,婦女可見帶下量多,而皮膚病人則易見皮疹搔癢滲液,痛症病人就較易舊患復痛或加重,一般患者的舌苔都會較厚膩。
雖然春天發病並不一定是由濕邪引致,但多數會被春濕影響病情,由於濕邪的特性是纏綿,加上外濕容易牽動內濕,從而侵襲不同臟腑,並且阻隔了藥物到達受影響的臟腑,故濕邪為病則病難速癒,因為即使用藥治療,藥物亦難以直達病所而起效。
中藥健脾治內濕
脾作為人體負責運化水濕的臟腑,其功能不足則較易產生內濕,功能便進一步下降,造成更多內濕的惡性循環,所以中醫要處理濕邪,不但要用化濕,更要用上健脾的中藥,才能有效打破這惡性循環。中醫面對其他並非濕邪為主的疾病,一旦在春天發病,亦會遵從「因時制宜」的原則,同時加用一些健脾化濕的中藥,以增療效。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馬俊豪醫師
「專」言中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