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海事處人員欠溝通 <br>倡一人審驗船隻

專家指海事處人員欠溝通 
倡一人審驗船隻

【海難聆訊】
【本報訊】十.一海難聆訊進入尾聲,調查委員會兩名獨立專家昨進行總結。專家認為,海事處審批圖則及驗船人員欠缺溝通,又似不願為船隻安全負責,認為有待改善。造船專家分析,南丫四號抗沉能力,理論上比法例要求更高,但最大問題是港燈98年在船上加入壓載物,船淨重大增三成,令船隻分艙間隔抗沉效果減弱,結果意外時像鐵達尼號般從尾部下沉。

證過去檢查有不足

造船專家Armstrong昨指,若南丫四號完全按設計圖則建造,船隻底層即使有兩艙同時入水,仍有足夠浮力不致沉沒。
不過,港燈為增加航行穩定性,98年在船上加裝大型壓載物,令船重量增三成。船隻破艙穩定性雖提高,但同時令分艙間隔的抗沉效果下降,結果撞船後,從尾部下沉直立水面。
海事處多年來未能察覺,南丫四號下層尾艙不符圖則,欠缺「水密門」。Armstrong指,海事處審批造船圖則及驗船,由不同人負責,卻又欠缺溝通,導致疏忽。
他建議日後新船圖則審批和驗船,由同一人負責,確保船隻按圖則建造;審閱過的圖則也須打印及簽名,令有關人員謹記須對船隻安全負責。他又發現,南丫四號船上救生衣綁帶多被打結,認為過去檢查有不足,建議海事處嚴格執法,確保載客船隻有足夠成人及兒童救生衣。

海事處調查欠獨立

英國海事專家Pryke指,海事處現同時身兼檢控及調查海上事故角色,容易令調查不夠獨立,建議仿效英國或澳洲,將調查部門獨立於海事處架構。
過去5年,本港共發生11宗涉高速船碰撞意外,調查後僅對4宗提出檢控,罰款1千至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