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在三月四日發表評論〈香港應把奶粉負擔當成貿易機遇〉,文中指香港在內地幫助下財源滾滾所以養成懶惰的習性,所以才放棄賺錢而限制奶粉出口,甚至形容香港保障本地嬰兒奶粉供應的做法「滑稽」。
中國人這種妄自尊大的毛病,魯迅在數十年前已經發現並且將之命名為「阿Q精神」。在《阿Q正傳》中,阿Q被人打了,就在心中暗暗說:「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現在香港中斷兩地的奶粉走私,傷了內地的自尊,難怪現在內地要擺出老子的架勢來教訓兒子。
我們中國人的才幹,從來不是用在解決問題、處理矛盾上,而是用在掩蓋問題、轉移視線之上。由於內地市場監管以及質量監督部門疏於監管、縱容包庇,而造成泱泱大國出現奶荒。對於失職官員這樣的千古大罪,《環球時報》未曾大加抨擊。相反,香港打擊哄搶奶粉的水貨集團,卻引來口誅筆伐。在官方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內地民眾將怒火轉嫁到了香港人身上,彷彿香港才是造成內地嬰兒困境的罪魁禍首。《環球時報》的評論一發表,網上聲討港人的聲音此起彼伏,好一招順水推舟、圍魏救趙!
內地對香港的百般批評證明,在西方國家,民眾有批評自己政府的自由。在中國,民眾卻只有批評別人政府的自由。中國民眾從來不會明白,他們與其翻山涉水,遠赴澳美加港等地方採購奶粉,不如省下力氣去追剿失職官員,這樣「中國製造」四字大概早已變成信譽的標誌。中國民眾也從來不會反思,他們與其叱罵港人,不如省下精力抗議內地政府,這樣毒奶粉大概早已絕迹神州。在這樣一個怪誕的國度中,當維權人士趙連海為全國受毒奶粉之害的嬰兒爭取公義而失蹤、遭拘禁的時候,民眾卻保持他們高貴的沉默;當香港政府對奶粉出境進行限制的時候,民眾就怒不可遏、叫罵連連。不敢吃自己的奶粉就只好搶奪別人的奶粉,不敢罵自己的政府就只好罵別人的政府,這不是現實中的一場低俗喜劇嗎?
心台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