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為蘋果的未來抹一把汗之際,新一代智能電子產品已悄悄露出身影,這些被期許為Next Big Thing的新撒手鐧,是可以穿戴在身上的上網電腦,假如坊間的繪影繪聲是真的,我有理由相信,現有的個人電腦以至智能電話市場,均有可能被顛覆。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指,蘋果已有一隊近百人的產品設計隊伍,在開發一隻智能手錶iWatch,並已為此申請了79個專利。
iWatch除了報時之外,還可以用來打電話、看來電顯示、查地圖座標,甚至可以計算步速及量度心跳。報道稱,蘋果已跟台灣鴻海商討生產及零件供應事宜,產品有望於年內推出。
蘋果研發iWatch 毛利六成
手錶市場的吸引之處,除了是一個年銷售額6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更因為毛利高達六成,是電視的四倍。有分析員已急不及待估計,蘋果首年可賣4,000萬隻iWatch,以每隻200美元計,可望帶來近90億美元收入,相當於每股盈利2美元。
另一個早前聲勢浩大的穿戴型電腦,是Google開發的智能眼鏡Google Glass。試用版今年初開售,作價1,500美元,預期明年正式公開發售。這個具上網功能的眼鏡,可用來拍照、錄像,以及查詢電郵、短訊、facebook及地圖。
兩種穿在身上的電腦,都有共同點,就是比電話更方便,連從手袋褲袋拿出來的動作也省下,甚至連頭都不用動,便可以取得資訊。
兩者都以微型作賣點,所以操作的方式會側重聲控,意味聲控操作將正式步入主流,與個人電腦的鍵盤輸入及智能電話的手指輸入分庭抗禮,甚至會逐步蠶食他們的佔有率。
販賣數據 商機大得驚人
連賺錢的商業模式,也可能出現範式轉移,要在這些產品上賣廣告,看上去不容易,不是因為手錶的屏幕太小,便是因為在眼鏡上賣廣告會太滋擾。同樣,要製造人人肯付費的軟件,也要有全新一套操作的概念,像如何配合語音來操作,這些都在在拉動科技公司未來的科研方向及投資重點。
最令人擔心、但又潛力最大的盈利模式,自然是販賣數據。事關這些穿戴型電腦礙於體積,需要把大量資訊儲於雲端,於是你的行蹤、身體狀況、喜好、感興趣的問題、消費習慣,甚至眼鏡拍到的大量錄像,會再透過Google、蘋果甚至facebook的龐大數據庫加以辨認、分析及利用,其商機可以很龐大,但後果也可以很恐怖。
瑞信剛發表的報告便預期,Google Glass會引發中國的流動互聯網革命,掌握語音技術的公司將成贏家,所以騰訊(700)比百度更飲得杯落,相關產品的產業鏈也值得留意。
不過,今次恐怕很難再出現一家獨食的好景,事關近年幾家IT巨無霸不斷入侵對方的領域,iWatch還未出,Google、Sony及三星已開發同類產品。Google的眼鏡亦難飲頭啖湯,因為市傳蘋果及日本Olympus已亦步亦趨。
在IT戰國時代,想過好日子,發夢冇咁早矣。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