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署醫生化身偵探 <br> 串連病例緝毒源

衞署醫生化身偵探 
串連病例緝毒源

【沙士疫變10年】
【本報訊】十年前沙士襲港,社區大規模爆發,面對不知名病毒,前線醫護主力救治病人,追查病源及預防擴散責任落在衞生署人員身上。有衞生署醫生憶述,追溯感染源頭需向每名病人查問十天去向,找出有關連及密切接觸者,像砌圖般勾劃真相。疫症後期每日確診逾400人,調查範圍逾2,000人,需要出動警方超級電腦協助。
記者:嚴敏慧

沙士時任衞生署新界東辦事處醫生的鍾沛康,負責追查感染源頭工作。他指尋找病毒源頭要跟時間競賽,但當時面對兩大難題,包括不少染病人士病況嚴重,入院時身體虛弱,部份更要用呼吸機,難以向病人查問。
時任首席醫生派駐衞生署總部的王曼霞補充,「好人好者,叫我講返10日嚟去過邊都難,仲要問個氣喘又弱嘅病人,真係好難」。
鍾沛康指,疫症初期個案不多,組合不同個案勾劃關係相對容易,但後來個案單位由一個家庭,擴展至一間醫院、一幢大廈,工作量大增難以應付。「我記得好多個晚上,成班同事做到(凌晨)三、四點,有時要通宵,將呢啲千絲萬縷嘅資料放係枱面,一張張紙好像砌圖咁,勾劃個圖畫出來,盡快搵出源頭。」

出動警方超級電腦協助

時任首席醫生的鄺國威表示,一個確診患者背後,有兩至三個懷疑感染人士,另每人有四至五個接觸者,要傳遞及結合資訊是一大挑戰。
他指當時政府即時建立互通平台,後來加上警方超級電腦的幫助,終於找出高危地方供防疫參考。
封鎖淘大E座是難以忘記的一幕,時任醫生的何理明有份參與此行動。他記得,當晚上樓前向在場食環署及環保署人員,簡介沙士傳播及防護方法,「準備浩浩蕩蕩上樓啦,行咗幾步,先發現得我同一個警察行,其他人仲驚緊」。後來,有港人於台灣懷疑感染沙士被隔離,隨包機到台灣接團友回港的何理明,指那是一場很深刻的旅程,「去嗰時機組人員很怕受感染,回程時完全冇事,仲想同懷疑染病小朋友玩,要我哋制止」。
當時負責鯉魚門隔離營的主管醫生范婉雯,則變身談判專家,要安撫被隔離居民情緒,「佢哋心情很激動,有人很衝動要離開,去大閘衝門……後來多傾談先互相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