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消費:只是滿足個人享受,財務上超越個人負擔的消費模式
感性消費:重視個人感受而非考慮商品實用性的消費模式
炫耀性消費:藉消費炫耀個人品味、財富和獨特個性,從而獲得別人尊重和個人聲譽的消費模式
青少年過度消費的原因
(1)經濟富裕
.香港是經濟發展成熟的經濟體系,2011年香港人均GDP超過34,000美元,高國民收入令市民擁有較高的物質條件
.普遍青少年能輕易通過兼職或父母給予而獲得金錢;經濟富裕下,青少年輕易獲得金錢,為過度消費提供了助長的條件(因容易得到金錢而更敢於進行超越個人財政負擔的消費)
(2)消費主義盛行
.社會上出現通過消費以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現象
.商家通過媒體廣告營造購買新產品以追趕潮流的氣氛,鼓吹青少年盲目消費。例如手提電話廣告,以年輕藝人偶像作為代言人,將該商品打造成為潮流指標,吸引青少年
.電視充斥着借貸廣告,以年輕偶像、低息貸款、手續簡單等手段吸引借貸消費,「先使未來錢」。青少年已經不再為了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而購物,而是為了滿足內心的慾望
(3)追逐潮流文化
.青少年處於探索期,一般較為崇尚潮流文化以凸顯獨特個性
.同時追求潮流文化可以拉近和朋輩之間的距離,沒擁有潮流物品將被視為落伍及被排擠。因此青少年爭相追逐最新潮流商品以聯繫感情,提高自尊及個人自信
.青少年追求潮流文化具體表現在新款手提電話、名牌服飾、波鞋、名牌手袋、眼鏡等貴價商品
(4)家庭及學校教育不足
.香港教育制度並沒有專門的課程教導學生正確的消費態度和模式
.家庭教育不足,普遍家長因工作忙碌或無專業知識,而未能向兒女灌輸正確的消費和理財觀念
.部份青少年模仿父母的過度消費模式,令青少年缺乏正確儲蓄、節制等理財能力,容易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
(5)個人因素
.缺自制能力:青少年心智未發展成熟,缺乏足夠的自制和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媒體訊息影響而出現過度消費行為
.朋輩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模仿朋輩的行為,包括朋輩的消費心態和消費模式;同時希望藉消費來顯示個人財政能力和獨特個性,以獲得朋友認同,提高個人自信
過度消費對青少年的影響
容易陷入財政困局
.花光父母給予的零用錢於炫耀性物品之上,導致無法支持必需的消費(例如午飯、交通費用)
.過度消費耗盡零用和兼職收入,甚至借貸或以信用卡消費,導致大量欠債,無力償還下從事非法活動賺取金錢或申請破產
損害人際關係
.只是通過炫耀性消費獲得朋輩的認同,友誼關係較為表面,並不穩固。一旦不能維持炫耀性消費,朋輩認同隨之消失
.向家人索取金錢滿足消費意慾,導致與家人關係緊張
.向朋輩借取金錢也容易導致和朋友之間的磨擦
阻礙個人發展
.青少年重視個人物質上的享受而忽略其他個人興趣的發展,例如藝術、體育等
.追求表面的物質享受損害個人心智發展,未能建立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念和人格
.以物質獲得的滿足感不能長期維持,停止購物時容易出現失落感
對環境帶來傷害
.過度消費主要集中商品消費,越多消費則帶來越多環境衞生破壞
.例如購買新款手提電話、手袋,在製造電話時耗用大量石油副產品、金屬配件、包裝物料,甚至運輸時耗用能源而帶來的空氣污染、丟棄時導致固體污染
糾正過度消費的方法
建立正確理財觀念
.記錄個人收入及開支,制定個人財政記錄表
.消費時衡量個人消費能力,消除「先使未來錢」的錯誤觀念,也就是避免使用信用卡、借貸消費等行為
.及時清還欠債,避免累計債務和高昂的信用卡利息
學習正確消費態度
.清晰分辨該項商品是「需要」還是「想要」,避免購買只是想要而非需要的商品
.在準備購買任何商品前,可思考是否有其他避免購買新商品的方法,例如向朋友借用,找尋代替品或修理舊有的物品
發展多方面興趣
.青少年往往通過炫耀性消費來獲得個人滿足感和朋輩認同,學校和社會可通過發展青少年多方面興趣,改變這種錯誤觀念
.例如學校和社區可舉辦更多體育和藝術活動,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令青少年在這些有益活動中,獲得滿足感和朋輩支持
規管消費廣告
.香港政府可對消費或借貸廣告進行有效監管,例如禁止相關廣告在下午4至10時等青少年較大機會看電視的期間播放(或適當管制)
.香港政府曾有限制某行業廣告的先例,例如醫療廣告,雖在2008年開始放寬,但現時電視仍不能播放醫療廣告,及受到嚴格規管(不能出現比較性質的廣告字眼例如最新、最好等)
撰文:Hong Sir
遵理學校通識科
補習名師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