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人開始對振英禁運奶粉反彈,如此笨實政策,政務官早已睇死實出事,𠵱家奶粉商化罐為盒,一於提供散裝貨,放入背囊已輕鬆過關。成件事搞到咁騎呢,同振英房策如出一轍;政客為追逐短期民意,「成熟一招出一招」,冇考慮政策合理性,總之就do something,結果每出一招,成效不彰,反而推高民眾期望,在民情洶湧下,惟有再升呢,又出另一招。過往政務官出招前,往往反覆辯論是否good policy, 當中有幾個量度標準,包括可行性、會否產生界外效應及副作用,影響其他政策。
政策玩花招 扮做嘢
振英決策有一個模式,就係政治掛帥,愛玩花招。如房策本來就冇短期良方,但在do something心態下,將置安心變成全數出售,又推出白表免補地價買居屋安排,主動推高對資助房屋需求。土地供應根本冇短期良方,陳茂波就走出來煞有介事宣佈取消勾地表,宣稱由政府奪回土地供應主導權,誤導巿民以顯示政府已做嘢。
至於所謂「奶荒」,實際上只係某幾隻大賣廣告奶粉牌子與水貨客,人為製造出來的短缺現象,並非冇奶粉賣,政府在扮做嘢心態下,先動用警方高調掃上水貨倉,以為做兩三次show就搞掂,結果令水客全港出現。正本清源方式是增加供應,包括由政府母嬰健康院供應奶粉,根本毋須限制出口。
奶荒根源係本地及珠三角父母盲目相信奶粉廣告,認為食咗某幾隻牌子會IQ爆炸,滿口英文,勁過林沛理,兼直升大學,連啲屎都靚過人,睇見都眼火爆。大家打開電視,由無綫到有線,黃金時段奶粉廣告不斷播放,作洗腦式轟炸。
據講張學友個細路滿口英文坐氣球奶粉廣告,在珠三角播咗成年,已將家長洗晒腦。食衞局局長高永文身為醫生,根本知道BB食乜嘅牌子奶粉都得,除少數腸胃敏感外,BB中途轉奶粉亦無問題,所謂高IQ全部係添加劑。可恨之處是連醫生出身的問責官員,也置常識理性不顧,以民粹方式搞「港人港奶」,一齊發癲。
上屆局長周一嶽,公關手腕或者比不上高永文,但其處事及決策,比高永文大氣得多,劣幣驅逐良幣又一例證。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