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由於本身發債量龐大,加上因三年策略目標下,滙控(005)頻密出售非核心項目資產及裁員重組支出,令近年集團按列賬基準(reported basis)(包括非核心項目)所展示的盈利及其他數據,與按核心業務呈現的實際基準(underlying basis)狀況,差異很大,解讀其業績越見越複雜。
連證券界亦直言,要掌握滙控核心及非核心表現,已言人人殊;對投資者而言,最實際仍是看股息派發,及其股價潛力。
滙控一貫按實際基準羅列的稅前利潤,作為衡量集團優劣指標。所謂實際基準,主要是剔除三大非核心因素,包括市況變化導致信貸息差,對本身債務公允值之獲利/虧損變動;各主要市場滙率變化;以及集團持續出售非核心資產項目帶動的收益變化。
不過,去年度集團因美國反洗黑錢不力所作的19億美元和解費,以及英國不當銷售牽涉的23億美元賠償撥備,財務董事麥榮恩表示,會一併計入實際基準的稅前盈利內,即當為核心項目。
息差變 影響債務公允值
信貸息差對本身債務公允值影響,是近年變化最大的非核心因素,此乃賬面上的會計項目,因着債市孳息率升跌引致息差拉闊或收窄,從而假設滙控已發行的債務成本,在現市況下再發新債贖回舊債時,應出現的公允值獲利或減損。
一證券研究主管表示,對專業機構投資者而言,集團公佈業績前,有關憧憬已很大程度被市場預先消化,故公佈當天焦點,應是探測管理層對今年走勢所發出訊號,如增長引擎能否持續,基本因素如貸款增長、淨息差升跌及信貸減值支出狀況,另外有無新增亮點支撐股價。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