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前,即1933年的3月3日,上環永樂街的恒生銀號開業,員工11人;80年後,恒生銀行(011)已成為萬人企業,昨日更交出破紀錄的業績,2012年全年賺194億港元,相當於每名員工為公司賺200萬港元。我即時的感覺是,外面風大雨大,始終不及香港好搵。
此話何解?看看母公司滙控(005)的業績,那些年的「環球金融」口號,統統成為今日滙控的包袱,去年其全球業務賺135億美元(約1,047億港元),以26萬員工計算,人均賺錢能力只有40萬港元,僅為恒生員工所賺的五分之一。
恒生業績遠勝滙控
雖說內地聯營公司興業銀行的貢獻不俗,但仍佔恒生盈利近四分之三的香港業務,表現依然標青,不但下半年獲利勝上半年,股東資金回報率更擴大至22.9%,遠遠拋離滙控的8.4%。淨息差雖然要跟大隊,在下半年有所收窄,但全年仍有1.73%,較2011年佳。期內貸款增長11%至5,376億港元,亦跑贏整體行業的9.6%。
與恒生的風平浪靜相比,滙控在歐美處處碰壁,不斷被監管機構「將軍」,官司訴訟一項接一項,剛了結洗黑錢案及馬多夫案,涉嫌操縱倫敦同業拆息(Libor)的調查又來,不斷賠款和解,耳根未有一時半刻清靜。集團單單為應付各樣法規,已要維持一個3,500人的隊伍,每年成本逾5億美元。若果生意多到應接不暇,還可說不枉花費,偏偏歐美暫時離全面復蘇還有一段距離。
以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恒生期內薪酬開支41億港元,相當於每位員工43萬港元,以43萬港元成本取得200萬港元盈利,相比滙控全球員工位位薪酬成本61萬港元,卻只取得40萬港元盈利,似乎更為「抵請」。
幸好當年滙控劃地為牢,不容恒生搞國際化,否則80歲的她,是否還能這麼風光,實在說不準。事實上,不少業務重點在港的上市公司,員工賺錢能力也相當驚人,首推當然是資「產」主義表表者的地產業,例如只有500多員工的希慎(014),上半年度便賺58億元,人均半年賺1,100萬元;領匯(823)的800多名員工,上半年帶來84億元盈利,也是位位千萬僱員,可見在香港收租有多財源滾滾。
壟斷性行業 人均賺錢勁
另一類別則是有專營權或壟斷性的企業,例如煤氣(003)的2,000員工,半年已賺41億元,人均200萬元,全年肯定更勝恒生,其他如長建(1038)及港交所(388)亦有類似情況。
說了半天,還不是想說明,香港的經濟增長儘管已邁向成熟階段,但營商環境依然理想,不但監管環境穩定,不會時寬鬆時嚴打,而且員工大多戰鬥力強,企業經營有道的,依然盤滿缽滿。以為自己藝高人膽大的,不妨看看中電(002)及中信泰富(267)在澳洲的經驗。奉勸尊貴的老闆,下次要再投訴香港的工資成本太貴,威脅要從香港撤資時,千祈唔好下巴輕輕。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