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千不情萬不願的把850億美元削減開支法案變成法例,那一臉不屑與厭惡着實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問題是這一條荒謬愚蠢的減開支法案最終變成法例完全是兩黨惡鬥不休的結果,完全是奧巴馬跟共和黨人互不相讓的後遺症,奧巴馬實在不能怪誰。
美國國債高企,赤字連年,要想辦法收縮政府開支並不奇怪。只可惜今次850億美元的減開支方案是一種機械式的削減方案,不問緩急先後,不問落實的難度,更不問對社會及民眾的影響,只是按比例每個部門、每個政策項目都減一點,不管是政府部門或民眾都被弄的暈頭轉向,無所適從。
就以國防開支為例,新法案要求國防部削減460億美元開支。若果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做法,國防部大可以透過放棄某些高危又效用不高的新武器項目,例如暫停採購F35戰機以節省開支。可在今次的削開支法案中,國防部不能隨本身的政策優次或計劃選擇削減、拖慢某些開支或項目,只能從所有項目中扣減某個百分比。在這樣的荒謬、僵化政策下,兩艘原本計劃開赴地中海執勤的航空母艦便有可能因此需要留在港口,陸軍原本採購的78支愛國者導彈可能要減少幾支,文職人員則要被迫每周放一天無薪假……。這種迹近亂來的減開支方案短期內大概不至於像高級將領所說那樣影響美軍的戰鬥力,但已肯定影響整個軍需品供應鏈,肯定削弱整個軍事工業的穩定性,導致損害軍事科技的研發,長遠打擊美軍的實力。
那為甚麼當年會達成這樣一個愚蠢荒謬的削開支方案呢?簡單來說是因為兩黨領頭人既短視又各不相讓,他們為了選情又不能不做點事。於是決定走精面,不求具體削開支項目尋求共識,只定出減開支的原則及數目。這樣的協議雖無助解決問題,但至少對國民有交代,至少能爭取時間看政治氣候變化再定行止。
可惜,2012年大選沒有解決美國的政治僵局。奧巴馬及民主黨的勝利不足以改變大局,共和黨之敗也未到土崩瓦解的局面。到新一屆政府及國會開局,幾年來互鬥不休、各不相讓的僵局再次出現;奧巴馬挾新勝餘威固然寸步不讓,共和黨領導層同樣不想放棄多年來的立場。結果大家的會談變成各說自話,會面也只是浪費時間,荒謬的減開支方案則變得無法挽回。若果情況不改,往下來的財政危機將會越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