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懷念《北非諜影》(Casablanca)、《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滿有詩意的戲名。時下戲名玩食字玩到過火,令觀眾一頭霧水。觀乎今年奧斯卡電影的譯名,香港的雖無佳作,但仍比內地和台灣為佳。
撰文:蘇芬妮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香港:南荒的童話(勝)
內地:南國野獸
台灣:南方野獸樂園
年僅九歲的天才童星葵雲純妮華莉絲(Quvenzhane Wallis)憑此片成為最年輕奧斯卡影后候選人,戲內戲外活脫是童話故事。至於電影圍繞南方一處名為「浴缸村」的故事,亦涉及人與大自然的互動,港譯的《南荒的童話》食字食得奇妙,冇得輸。台灣的《南方野獸樂園》令人誤解,觀眾睇戲啫,不是來參觀野生動物園吧。內地的《南國野獸》擺明硬譯,但有兩大問題:第一,故事發生在一條村莊而不是南國;第二,故事主角是女孩,而非野獸。難道改名的人將那天真無邪的小女孩當成南國野獸?
《Flight》
香港:機密真相
內地:迫降航班(敗)
台灣:機密真相
若大家以為內地居然選用《迫降航班》而不乾脆直譯叫《航班》作戲名應該有進步時,那便大錯特錯。電影講述丹素華盛頓飾演的機師遇上客機失事,憑其神乎奇技的駕駛技術,令乘客奇蹟生還,亦因而獲封為英雄,但真相是他工作前曾喝酒,並在不清醒的狀態下登機駕駛。
《迫降航班》只道出故事大綱,但機師面臨的道德審判,完全沒有詮釋,相比起香港和台灣的《機密真相》,明顯棋差一着;再者,「機密」帶有絕密和機上秘密的意思,令觀眾未入場已感受到一份懸疑色彩。
《Zero Dark Thirty》
香港:追擊拉登行動(勝)
內地:刺殺本.拉登
台灣:00:30凌晨密令
電影內,謝茜嘉謝茜婷扮演的CIA情報員,窮了十年青春,為的是親手將拉登了結;電影外,編劇麥克保爾(Mark Boal)花六年時間創作,卻因拉登突然傳來死訊而重新撰寫劇本。兩者都能展示鍥而不捨精神的可貴,偏偏有人不願多花點時間改個傳神點的戲名。香港的《追擊拉登行動》乏善足陳,「行動」二字根本多餘。但比起內地和台灣的爛譯名還是優勝。內地對外國人譯名向來騎呢,本拉登聽落唔順耳,《刺殺本.拉登》先天輸了,叫《刺殺拉登》好得多。台灣的《00:30凌晨密令》是失敗中的失敗,連電影主角「拉登」都沒提及。
《ARGO》
香港:ARGO—救參任務(勝)
內地:逃離德黑蘭
台灣:亞果出任務
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電影故事背景設於79年的伊朗,激進分子衝擊駐德黑蘭的美國領事館,捉走52名美國人質。班亞弗力飾演的CIA營救專家,負責前往營救,於是扮拍電影來救人質,那戲中戲便是科幻電影《ARGO》。台灣的《亞果出任務》,予人一種嘻皮笑臉和輕鬆詼諧的感覺,對於真人真事的嚴肅歷史議題上,似乎格格不入,況且班仔又不是叫亞果。內地版《逃離德黑蘭》雖然點中了題,但又欠缺ARGO這靈魂元素,到底是誰逃離德黑蘭又不清不楚。香港的《ARGO—救參任務》平平淡淡,但勝在帶出內容,觀眾入場前不致於一頭霧水。
《Django Unchained》
香港:黑殺令(勝)
內地:被解放的姜戈
台灣:決殺令
這戲名很蝦人改。電影由《標殺令》(Kill Bill)鬼才導演昆頓塔倫天奴執導,結果本地無懸念地選用「殺令」來標籤它是昆頓作品,當然此片跟《標殺令》丁點關係也無,唯一相似是昆頓賣弄其招牌血腥暴力美學,片末血花四濺變態絕倫,兩片如同此一轍。此片實講述占美霍士飾演的黑奴Django,被基斯杜化華茲飾演的賞金獵人買下,一起討伐通緝犯,當中涉及解放黑奴的沉重歷史,因此《黑殺令》比《決殺令》多了一層意義。至於《被解放的姜戈》只是將英文戲名直譯過來,那Django叫姜哥不是更親切嗎?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香港:失戀自作業(勝)
內地: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台灣:派特的幸福劇本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或許吸引到麻甩佬入場,以為有美女事業線睇!《派特的幸福劇本》又是甚麼來?原來畢列谷巴飾演的男主角叫Patrizio,即是派特吧,患躁鬱症的他,意外發現妻子與其他男人有染,一怒下將情敵打至半死,被送進精神病院。派特出院後想與妻子重新建立關係,遇上珍妮花羅倫絲飾演的Tiffany,譜出微妙關係。由此可知,《派特的幸福劇本》明顯是hea爆譯名。至於香港的《失戀自作業》取「自作孽」諧音,但意思則帶出畢列失戀後重新振作,終找到幸福的道路,而「自作業」又有playbook的意思,這譯名可謂妙到毫巔。
《The Impossible》
香港:海嘯奇蹟(勝)
內地:驚天巨嘯
台灣:浩劫奇蹟
電影重現04年慘絕人寰的南亞海嘯,借娜奧美屈絲和伊雲麥葵格飾演的一對夫婦,在大災難後的種種表現,帶出生命的可貴及人性的光輝,是真真正正的勵志故事,並非一味煽情。英文名「The Impossible」本身帶有劫後餘生的意味,潛台詞是某廣告標語「impossible is nothing」,都有份奇蹟意思,香港的《海嘯奇蹟》比內地的《驚天巨嘯》優勝,是因為多了奇蹟這二字。
至於台灣的《浩劫奇蹟》沒有點題作用,究竟電影講地震,還是原子彈爆炸呢?香港譯名又勝一仗。
《Life of Pi》
香港: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內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敗)
台灣: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電影表面上講述印度少年Pi與老虎在海上的漂流旅程,但其實導演李安想以此讓觀眾思考道德與宗教的存在矛盾,英文用了《Life of Pi》,因它想說的並非Pi的漂流過程,而是影響着他一生的價值觀。然而,大抵片商假設觀眾水平有限,又想用3D漂流歷險做賣點,才會想到用《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頗為卡通化的戲名。最慘是小孩以為電影是《冰河世紀》等迪士尼動畫而嚷着要睇時,肯定不明所以。因此,筆者認為三地戲名都是劣作,亦先入為主地覺得內地的「少年派」很娘,一來令人以為主角是「少林派」;二來少年派聽落像蘋果派般吃得落肚。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