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職位,就要有老闆,這是常識。一直以來的經濟辯論,就是當私人市場不夠老闆的時候,要不要政府充當老闆的角色。當然,就是當政府當了老闆,不計成本地去虛耗各種資源,私人市場能否出現,就是另一個更大的課題,經濟學上,這個叫做Crowding out Effect,排擠效應。
現在美國,也在講如何創造職位。剛剛看過了一段TED的演講影片,講者是密歇根州的前州長Jennifer Granholm。這位自稱是科學家,不,應該說是政治科學家的政治演員,娓娓而談當年做州長時,怎樣為一個人口8,000人的小鎮Greenville,跟僱用了3,000鎮民的Electrolux談判。其時,Electrolux要遷拆到墨西哥,許多鎮民幾代人都是Electrolux的工人,這家工廠的消失,幾乎代表這個小鎮要同時結束。
美國許多這種一廠一鎮,都是廿世紀美式工業經濟的特色。當年有心有力的工業家,都喜歡由零開始,建立起他們理想中的環境。事實上,這套思維最早見於十八世紀末的工業家Robert Owen;他比馬克思更早提出怎樣去落實烏托邦理想國,更加落手落腳出錢出力進行實驗,地點就在美國。可惜,歷史的教訓,就是我們不會從歷史中學習。
Jennifer Granholm說,像Electrolux這種工廠要搬離美國,既然怎樣也挽留不了,美國就要向上游。怎樣向上游呢?搞清潔能源嘛,環保嘛。怎麼聽上去,就像大陸現在兩會的論點。政治演員也經常掛在口邊,做生意的人,要是成本一樣,都寧願選擇一個法制建全,普遍教育水平高的地方。大家又知不知道,趕走做生意的人,就是受不了那古靈精怪的環保和勞工法例?
人家有近一個世紀的經濟底子,尚且令工業外移,大陸今天就學人家搞奢華的甚麼綠色美麗中國,是否想多了一點?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