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選凝得獎作中的林沛理黑影 - 鍾祖康

賈選凝得獎作中的林沛理黑影 - 鍾祖康

每個寫作人總有一套慣用語。我掃視了相信是賈選凝親撰的刊於《南方都市報》的幾十篇文章,也看了一批林沛理的文章,我發現,在賈的得獎作品〈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下稱〈從〉文)裏面起碼出現了七個深具林沛理風格,而極少為賈選凝所用的字眼。
第一個是「照明」(〈從〉文:他的角色形象恰恰照明了當下中港矛盾中的焦慮癥候)。林沛理舊作舉例:一、只有這些今日被視為破格的成功(anomalous success)才可以照明香港電影的獨特性格(〈誰來拯救香港電影?〉);二、從文化評論的角度看,《溏心風暴》作為一個文化現象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怎樣投射(project)和照明了(illuminate)某些對香港人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價值(〈天真過後的反英雄〉);三、從文化評論的角度看,《家好月圓》作為一個文化現象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投射和照明了某些對香港人有重大意義的社會價值(〈愛民如子的渴求〉)。
第二個是「新主體性」(〈從〉文:並無益於建構新主體性)。林舊作舉例:一、國民教育重要,因為認識中國、反省我們的中國人身份,正是建構香港的新主體性的先決條件(〈恐懼的香港人〉);二、這樣香港的新主體性才會有它真正的意義和內涵。(〈港人新主體性的關鍵〉);三、更確立了一種「歷史化的英雄主義」(historicized heroism)已成香港電影新主體性的重要元素(〈斷翅的歷史英雄主義〉)。
第三個是「污名化」(〈從〉文: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林舊作舉例:一、至於一個紅杏出牆的女人,所承受的千夫所指和污名化(stigmatization)(〈虐人又自虐的婚姻〉);二、香港「神童」這個標籤表面上是對沈詩鈞的抬舉,實質上是對他的一種「污名化」(〈被標籤化的沈詩鈞〉);三、這場名大於實、形式駕馭內容、象徵意義遠高於實質意義,又飽受中傷、抹黑和污名化,但又完全合法的補選(〈香港選舉尊嚴受損〉)。
第四個是「底蘊」(〈從〉文:無的放矢地消費粗口與性,只會令當下港片缺失底蘊)。林舊作舉例:一、曾蔭權還沒有弄清楚後殖民香港的底蘊(〈曾蔭權推銷員的施政邏輯〉);二、建築物的價值是人所賦予的……是從底蘊裏發掘它的意思(〈意會不一樣的文化融和〉)。
第五個是「始終意難平」(〈從〉文: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林舊作舉例:一、也斯對於香港的中文寫作長期被邊緣化,始終意難平(〈也斯是香港世界級作家〉);二、這令很多香港人既羨慕又始終意難平。(〈性本能與道德焦慮〉);三、正是基於這種對天地不仁「始終意難平」的心理(〈卡特里娜風災的特殊意義〉)。
第六個是「廉價的發洩」(〈從〉文:《低俗喜劇》為香港人提供廉價的發洩)。林舊作舉例:兩集《葉問》……為觀眾源於內心的民族自卑感提供了廉價的發洩(〈中國人的自信與自欺〉)。
第七個是「令人心寒」(〈從〉文:彭浩翔……為香港的文化形象作出令人心寒的註腳)。林舊作舉例:一、今日看來依然令人心寒(〈美國人學不來的《無間道》〉);二、這一幕應該令人心寒而不是感動(〈與偉大的母愛博弈〉);三、這是多麼令人心寒的政治正確!(〈被誤讀與壓制的中國女性〉)。
我就這樣被林沛理的黑影吞噬了。
(聯繫作者: http://joechungvschina.blogspot.no/)

鍾祖康
《來生不做中國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