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袁國勇 高永文在皇仁觀星的日子

BIG SPENDER:袁國勇 高永文
在皇仁觀星的日子

【EXPLORER】
一個是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一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袁國勇極少在實驗室以外的地方接受訪問,高永文自上任局長後亦鮮有談及工作以外的話題,二人頻密同場亮相,已經是十年前沙士一役了。兩個都是皇仁書院舊生,因為加入天文學會展開四十多年的友誼,這次老友聚頭不為沙士,只為星星,緬懷昔日觀星的日子。
記者:黃子配 攝影:羅君豪 黃偉傑

高永文和袁國勇自中三開始就是同班同學,二人都是行山愛好者,不時相約行山,整個港島的山都幾乎被他們走遍了。二人的友誼由天文這興趣牽線,初中就加入皇仁書院的天文學會,為了觀星,曾一起在星空下捱過無數個通宵。
高永文也是資深觀鳥迷,當上局長後,工作繁重得連最喜歡的觀鳥比賽也無暇參與,這次訪問約定在星期日進行,高永文也夾硬抽出一小時匆匆趕回皇仁。他一抵達,就熟悉地沿着天文房的小樓梯走到天台,二人在這個滿載回憶的天台緬懷一番,高永文驚嘆:「嘩,角落那棵木棉樹靚過以前好多!」「𠵱家周圍起晒樓,同以前唔同晒,以前呢度睇星好靚㗎!」「𠵱家學校連天文台都有,真係幸福。」他倆一看見師弟們現時常用的折射式望遠鏡,立刻上前仔細研究一番,不斷詢問製作過程及材料細節,同時又開始想當年,袁國勇說:「以前我哋周圍搵鐵皮做鏡筒,放學又會走去將軍澳爛船廠執人哋唔要啲玻璃番嚟慢慢磨。」
皇仁書院的天文學會極威水,由廖慶齊一手創立,他曾是皇仁的副校長,亦是香港太空館首任館長,更是世界著名的業餘天文學家,本身任教文學及歷史的他,對天文有極濃厚興趣,1961年在皇仁成立了全港第一個中學的天文學會,袁國勇當年也是因為他才加入天文學會,「廖副校長在上水的村屋設立了全港第一個私人天文台,他那時邀請我們去參觀,他的屋有個用金屬造的斜天花,可用電控郁動,又自己造了一支口徑12吋半的望遠鏡,支軸足足有兩個人咁長,好犀利!」高永文加入原因也近似,「我曾經miss了一件很重要的天文大事,就是1965年的池谷-關彗星,應該是繼哈雷彗星後最壯觀的,這大大引起我對天文的興趣。而且皇仁天文學會有好耐歷史,係個heritage。」

這支口徑4吋的折射式望遠鏡,配合目鏡能把影像放大40倍,主要用作觀察太陽黑子。學生自製了一個太陽菱鏡安裝於望遠鏡上,可折走約95%的太陽光,能更清楚及安全地觀察太陽的表面結構。

皇仁書院09年耗資數十萬在天台設置校園天文台,內設有三支望遠鏡,左邊的牛頓式望遠鏡由學生親自製造,中間一支口徑16吋的主望遠鏡是由南約區中學早年停辦時轉贈,鏡上還另設三支小望遠鏡,好天氣時,連月球表面的隕石坑都能看得清。

「望遠鏡全部自己整,以前啲人幾叻!」

凡是天文學會會員都有一項拿手好戲,就是「磨玻璃」,從前資源有限,買一台望遠鏡價值不菲,學生想觀星就惟有靠自己造,高永文說:「玻璃係去爛船廠執番嚟,再用鋼砂磨,磨一塊鏡起碼要年半,通常要幾屆先完成,我哋當年嗰塊好似磨了足足三年!」袁國勇也說:「最過癮係搵焦點距離,其實磨鏡係好好嘅訓練,因為過程要好用心好專注,嗰時真係一放學就走上天台磨㗎。」高永文又說:「大家會分工合作,有些磨玻璃、有些打鐵筒、有些構思機械部份,全部一手一腳自己整,所以話以前啲人真係幾叻!」
以前每逢星期五晚還有一個「天文學者之夜」,放學後就大夥兒齊齊走上天台等到天黑觀星,下午3時放學,在學校逗留至三更半夜是等閒事,高永文笑言:「有時就會返屋企食飯先,食完又走番學校,好天就睇星,唔好天就『講書』,閒話家常,或者辯論下一些天文話題。」曾是學會會長的他,跟同屆副會長袁國勇辦過不少觀星活動,「試過入赤柱聖士提反睇星,一大班人瞓喺個大草地睇通宵!又會去西貢book個campsite搞觀星營,大家落手落腳煮完大鑊飯就等睇星。」
袁國勇的童年夢想是要當個太空人,喜愛研究宇宙論的他,中四時就已經用英文寫了一份長達三頁紙、關於太陽黑子的文章,發表在校內天文學會刊物《星空》,高永文都擔任過幾年的刊物編輯委員,既然大家都熱愛天文,大學時為何又不選擇相關的物理系、而同樣選擇了讀醫?兩人不約而同說了這番話:「有時喜歡一樣事物不一定要全身投入在內,就好像廖慶齊副校長只是個業餘天文學家,但他一樣很有成就,把天文當作是興趣反而有更大發揮和創造。」

袁國勇和高永文是昔日皇仁書院的天文學會會長及副會長,遇上現屆會長朱正元(中)同學,當然趁機交流一番。

皇仁天文學會師兄弟聚首於校園天台,一邊討論天文議題,一邊分享觀星迭事及造鏡心得。

「原來高局長咁膚淺!」

二人平時在鏡頭面前嚴肅,在鏡頭背後卻甚風趣,每當說起從前的種種趣事,更不時互「窒」,高永文說自己雖然大學讀醫,但亦繼續活躍於天文活動,更和朋友們夾份買過一支望遠鏡,袁國勇突然插嘴問:「話時話,支鏡𠵱家去咗邊?」高永文說:「唔見咗啦!」袁國勇作狀找晦氣:「喂!有冇搞錯?成萬幾二萬蚊,我有份夾錢㗎!」談及研究天文的最大樂趣,高永文說:「我鍾意嘅原因好膚淺,就係鍾意發掘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星體,自己可以辨認到不同的星體,例如這顆是北斗,那顆是冥王,根據星圖搵到啲星就會好開心。」袁國勇又挖苦:「原來高局長係咁膚淺嘅!」那他自己喜歡的原因又是甚麼?「我當支望遠鏡係顯微鏡咁睇囉!」話未說完,高永文又模仿他:「咦?沙士?」逗得眾人哈哈大笑,袁國勇續說:「宇宙有太多嘢唔知,例如宇宙起源、終結、痕迹,充滿神秘感,好過癮!其實天文同病毒學都有好大關係!」高永文又再揶揄:「所以你咪做到教授囉!」
訪問過了一小時,高永文就要離開趕往下一場,正當眾人打算離開之際,袁國勇突然對現屆天文學會成員師弟說:「𠵱家皇仁附近太多光害,根本唔適合觀星,我知道大潭有個地方好適合,𠵱家就車你哋去睇。」師弟們還來不及反應,他就說:「我好心急,一諗到就要做,唔好浪費時間。」眾人立刻乖乖登上他的座駕,驅車前往大潭,抵達大潭一片空地,他拍拍師弟膊頭說:「我好鼓勵你哋向學校爭取改為在這裏觀星,如果將來要幫忙要經費即管出聲,我同高永文一定會支持!」他對記者說:「其實我一向都不做這類型的訪問,今次是有關皇仁才會答應,幸好總算對天文學會發展有幫助。」記者當然明白,得教授、局長撥冗的不是敝報,而是皇仁書院、老友份上還有天上星宿。

皇仁書院天文學會威水史

去年慶祝創校150年的皇仁書院,1961年由前任副校長、太空館首任館長廖慶齊創立了全港首個中學的天文學會,廖慶齊是著名業餘天文學家,1972年在上水的家設置了全港第一間私人天文台,其天文台更登上美國著名天文雜誌《Sky & Telescope》1974年4月號的封面。
沈祖堯、湯家驊、香港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李偉才、香港科幻迷潘昭強等多位名人都曾是皇仁書院天文學會成員,學會現任負責老師陳玉麟亦是天文發燒友,曾自製多支望遠鏡,是聞名的磨鏡高手,外號「鏡神」。2006年就曾帶領廿多個皇仁學生花4,000多元,以一年多時間製造一支口徑達30吋,全亞洲第二大的巨型望遠鏡,可看到30億光年以外的星體,足以媲美香港天文台的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