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日前雖然推出34幅新土地列入新年度的賣地計劃,但環保觸覺指部份土地是「見縫插針」,在人煙稠密的社區內硬生生將「蚊型地」改為住宅,無視城市規劃原則。此外,多幅地皮都位處豪宅地段或中低密度發展,日後樓價絕非一般市民可負擔,「好似財爺咁嘅中產先買得起。」
政府雖然在新年度賣地計劃中推出多幅蚊型地皮,但是被發現有多幅未完成更改土地用途程序。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34幅地皮中有數幅都不適宜建住宅,例如旺角上海街與豉油街交界的土地,現時為一個臨時停車場,也是一幅政府、機構和社區用地(GIC),地盤面積只得0.06公頃,但附近已人煙稠密,「到時區內少咗車位之餘,對附近民居嘅通風、空氣污染問題更加嚴重」。
上海街地皮僅0.02公頃
另一幅在上海街445及447號的地皮,地盤面積約0.02公頃,兩旁被舊樓包圍,現時也是GIC用地,譚指若用來建屋估計最多只得100多個單位,「起樓之後只會令周圍密度變得更高,亦失去咗GIC土地可以緩衝高密度樓宇作用」。他又說,政府的覓地方法是「見縫插針」,「同陳茂波局長之前話明唔會咁做好明顯有出入」。
譚續指,新增土地大部份只適合作中、低密度發展,也位處豪宅地段,例如九龍塘前李惠利校舍、毗鄰粉嶺高爾夫球會等土地,粗略估計最終只得4幅地皮,日後呎價能維持在8,000元以下,「到時其他樓真係得曾俊華呢啲中產先買得起」。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天在網誌撰文,指在政府賣地表中,有22幅地皮仍然未通過城規會改為住宅用途,但若完成程序才加入賣地表只會拖慢供應。他指,如果用排隊方式完成所有程序,只會拖慢供應,最終受害的是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