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住宅、工廠各種大樓密密起的香港,到處都是搭棚工人,技術更好的,就跑去學搭戲棚。今日,香港樓宇越起越高,搭棚工人日薪過千,但好多人已買唔起樓。
不如一齊去學搭棚,搭個戲棚自己住啦,但原來一學便要4年,香港更只剩60個搭戲棚師傅,有一半年過70就嚟退休,想學?可能難過買樓。
記者:陳慧敏 攝影:劉永發
上下五代都搭棚
人在鴨脷洲公園足球場,拜見師傅。陳煜光師傅,連同囝囝陳胤文,家裏上下五代都搭戲棚,他自己13歲就入行,92年幫徐克的《黃飛鴻》搭了高難度的水中戲棚、歷年天后誕,也幫蒲台島的村民,在凹凸不平的海岸岩石上搭戲棚,也是高難度作品。23歲囝囝陳胤文是第五代傳人,4、5歲就跟爸爸去戲棚玩,現在兩父子拍住上,日日馬騮般掛在竹棚上打天下。
當年英國人怕意外,更加不信只用長竹、竹篾就可搭出穩固的棚架,97年以前,每個竹棚都會請專人來作力學測試才可開工。陳師傅:「人哋用鐵架、用多少顆螺絲,配合棚架結構,就可算出棚架嘅受力程度。但係我哋用竹真係計唔到。竹係天然物品,新竹、舊竹、竹裏面嘅水份、竹身厚薄,統統都影響個棚嘅力學結果。所以只可以好似主婦煮餸落鹽咁,靠經驗判斷。」舊年十號風球韋森特襲港,當時坪洲錄得超過100公里風速,但島上搭好的戲棚都完好無缺。連陳師傅自己都有點驚訝。
三個月學坐竹
打風都不怕,好!即刻拜見師兄!
十八歲入行,有點似大隻版田雞(田啟文)的李家進:「要學搭棚都唔易㗎,我算係好快手,學咗一年就可以做個細師傅。人哋淨係學坐喺竹棚上面都要學三個月,正宗學紮法要四年,但仍未夠班去搭戲棚。喺香港大約得六十個戲棚師傅,不過有三十個都已經年過七十喇。」讀一個Degree的時間,始能搭棚?
搭戲棚就等於要起一間獨立大屋。平時裝修樓宇外牆用的建築用棚架,竹棚與大樓外牆互相倚傍,由平地高到上百層樓,是香港傳統特色。然而紮起一個六十呎高,能四平八穩自己企定定的竹戲棚,難度更高。李家進:「搭戲棚成功感高啲。始終係藝術嘛。又要頂得住風吹雨打,又要計標準高度。紮嘅時候平水要計得好好,除咗要穩陣,仲要紮畀人睇㗎。」
我對眼就是真理
政府常讓他們在平整的球場上搭戲棚,這就不及在凹凸不平的草地及泥地上搭的戲棚食力同穩固。屋宇署話戲棚嘅每支「風暢」(用來承受風力的支柱)都要有重石或水泥穩固;康文署又說球場上不得放岩石重物免得壓壞地板。點算?陳師傅:「所以後期我哋索性用大大個交叉形大木杉,做戲棚的主『暢』,幾個點都要落得好準,利用對角嘅抗衡力量令佢自己拉扯平衡。」
球場上除了滿地的竹子跟膠帶,只得兩三卷軟尺,其他量度工具呢?陳師傅:「任何度尺、平水,我哋搭棚師傅都只用肉眼、經驗去睇,百分之99.9%準,但一定要大師傅先得。如果我哋由地面度尺,逐支竹去度,反而會衰。」對眼準得過儀器?唔好吹咁大喎師傅。但原來因為即使是最「平坦」的球場,其實都為了去水而有點點傾斜,信儀器不如信自己。
個個戲棚都有嘢
正事問完,埋藏心底多年的八卦,要爆喇!話明是神功戲,就是趁各廟的誕日,演戲酬謝神恩。每場戲的前段,演員都會向遠方鞠躬,向戲棚外的神廟下拜;戲棚師傅們在動工之前,先要在四周燒衣,跟遊魂野鬼打招呼,叫做「祭地頭」。陳師傅語氣平淡:「其實每次做神功戲都會有嘢。我係佛教徒,周時都會聽到或見到『佢哋』。」佢問你有咩戲上?「做緊嘢佢哋唔出現㗎,多數喺黃昏。佢話佢好辛苦,要我唸經超渡佢;又試過上咗我車,喺倒後鏡同我打招呼。其實佢同你哋冇啦冇喂,唔係你害死嘅,你使乜驚呢。」陳師傅果然無做虧心事。
竹棚威水史
據香港歷史專欄作家吳昊於《懷舊香港地》中所講,1953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香港搭了遍地竹牌樓,掛上六十萬個燈泡,看得英國人難以忘懷。之後他們特意邀請一批搭棚工人到倫敦獻技,點知班師傅們抵埗後日日遊山玩水,交貨日逼近才施施然開工,竟於一夜間趕出幾座牌樓來,嚇得他們啞口無言。
消失的戲棚粥
睇戲+行市集+買嘢食似乎成為一條龍必備行程,像剛結束的西九龍大戲棚。其實在60年代,廟宇依然面海,漁民又多,所以戲棚旁都會有擺賣海鮮粥,叫做戲棚粥。豬骨湯底配魚乾、滷水鵝、蠔仔、魚片等雜七雜八,不過到70年代左右就沒落,買少見少了。
2013南區旅遊文化節
南區大戲棚粵劇展光輝社區巡禮
日期:3月29至31日
地點:鴨脷洲公園足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