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遺體供醫科生解剖學習 <br> 中國人忌諱 大體老師超短缺

捐遺體供醫科生解剖學習 
中國人忌諱 大體老師超短缺

【本報訊】死後被解剖或是中國人忌諱,港大現時每年需要最少20具遺體作解剖學的「老師」,惟已登記願意死後捐出遺體的700名港人中,每年僅有3、4名死者的親人願意捐出遺體。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把每年3月3日定為「遺體捐贈日」,食衞局前副局長梁卓偉昨日簽署捐贈遺體承諾,並鼓勵港人捐出遺體作醫學院的「大體老師」,教導醫科生人體結構,提升醫學水平。
記者:彭美芳

港大「遺體捐贈日」目的鼓勵市民承諾,一旦自己去世,會捐出遺體作醫學教育用途,每名捐贈者的遺體會被尊稱為「大體老師」,並「任教」一年。
負責計劃的醫學院助理院長陳立基指,每年港大醫學院需要20名「大體老師」,以現時20具「大體老師」計算,其中僅得三、四人是自願捐贈,主要來自醫院無人認領的遺體,陳立基認為捐贈遺體少,主要與中國文化忌諱有關,家屬不願死者體無完膚地埋葬,故拒絕捐出遺體。華人地區中只有台灣對遺體捐贈態度較開放。
正角逐港大醫學院院長的食衞局前副局長梁卓偉,昨日簽署捐贈遺體承諾,答應死後擔任「大體老師」。梁卓偉憶述,早年讀醫科時,常常在晚間和遺體相處,研究人體機理,他說:「佢就係我第一個病人,由初頭好驚好緊張,到最後相處一年幾,體會到人體嘅智慧」。他又把一名死者的頭顱標本帶回宿舍,學習頭骨和神經線的關係。

微創手術研究被迫暫停

現年66歲的鄧渭然,十多年前回流香港,從事環保枕具生意,鄧渭然昨日也邀請四名朋友出席遺體捐贈日,但對方因忌諱而拒絕,他說:「喺加拿大好多人捐器官同遺體,香港冇呢類文化」,他期望更多人願意捐遺體造福醫學,他說:「我𠵱家做完手術都冇刻意去疤,想留返畀醫科生睇。」
陳立基也坦言,兩年前因遺體短缺,他正在研究的骨關節微創手術被迫暫停,無法了解人體神經線如何受微創手術影響,拖延骨關節治療研究。
現時約有700人已登記港大「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詳情可瀏覽 http://www.med.hku.hk/bd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