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講起誰曾被誤認是誰的烏龍事件,其中有不少誤認簡直離譜,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高矮胖瘦的差別也大,不知為何會被錯認。想來是公眾人物之過,如果不是大家熟悉的臉孔,誰還會是誰,無名臉孔比較安全吧。
我則先此聲明,只要不被誤認為與我同姓同名,只不過中間加了一個突兀的麗字那一位就已經十分滿意,人叫阿明的忽然是盲公,名字帶麗的原來張牙舞爪,一點也不是麗人,噏得出就噏,辜負了那個字,連那樣的花名也辜負了一個性格演員,真叫人替元秋抱不平呢。
座上的小宇突然說他曾有一次被人誤認為是依達。好多年不見依達了,這些年來偶而通幾封電郵,知道他過得很好。在另一個靠近香港的中國城市中經營另一種生涯,反而不是寫作寫小說而是營商,無憂無慮過日辰,這也是一種自己的選擇吧,很是替他高興呢。小思老師聽到我講起了依達,立刻當場託我轉告依達可否提供一些當年的三毫子小說,讓她整理香港的特色通俗文學時能有所本不致有遺珠之嘆,畢竟三毫子小說曾是香港副刊的特色且十分叫座呢。小思老師這個有心人,一直不遺餘力整理香港的文學各種類。
無論是依達或小宇,當然有相似之處,都是文化人,都是十分紳士型, 都是靚仔骨骨,也都會趕潮流屬於時尚人物,都成名很早,如今都步入哀樂中年,也許彼此仍無緣相見,相似也屬一段佳話呢。
而女作家之中,聽說×××曾被的士司機以為是×××,才女×××曾被誤以為是××,則沒有小宇那麼好彩,彼此都不高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