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債轉股」切忌心急

萊德有理:「債轉股」切忌心急

近期資金流入股市的情況明顯,「股債大挪移」(Great Rotation)時代是否已經到來?
債券經歷了多年的牛市,其避險功能在金融海嘯後期更加突出。然而,在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央行的量化寬鬆措施持續,政府債券孳息率處於極低水平;儘管投資者熱烈追捧,高收益債券的息差也越來越缺乏吸引力。為了刺激經濟復蘇及提高就業,預料多國央行將有限度容許通脹上升,這將推升孳息率,不利債券價格。
由於歐債危機已緩和,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暫獲解決,而主要新興市場之一的中國亦擺脫了經濟「硬着陸」的情況,令全球經濟復蘇之路更樂觀。同時,債券與其他資產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減弱,投資者的風險胃納大增。
據美國金融穩定中心(Center for Financial Stability)的研究顯示,投資者為獲得債券收入所付出的代價,與為獲得股票收入所付代價之比較值,接近1920年以來最高,反映股票估值便宜。
對於資金大規模流回股票等風險資產的趨勢是否已經確立,仍需要時間觀察。現時有不少因素可導致資金迅速逃離股市,例如美國的自動減赤機制,以及歐元區的經濟狀況仍相當脆弱。

難維持高息率

因此,投資者與其思量是否參與「大輪轉」,或可審慎評估現時持有債券組合的潛在風險。例如持有的債券年期是否太長?是否應降低政府債券比例,增持高收益債券?債券組合是否過份側重於資本增值,而忽略了收益率?在追求收益的同時,有沒有考慮到債券質素?
債券投資者對利率可能上升的憂慮不難理解。目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仍然疲弱,原本有意或正逐步退市的央行,可能會再度恢復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本土經濟。已發展國家的負債高企,根本難以承受高利率。在此情況下,利率上升將受到制約。雖然從估值的角度看,股票的吸引力正在增加,但債券的避險功能不用置疑,投資者在考慮是否改變資產配置前應深思熟慮,別盲目跟風。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