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應變」是每一個急症科、 外科和麻醉科醫生的必修課。
傷患如潮湧至,臨床醫生首要的責任是迅速評估傷患者,分成死亡(及返魂乏術瀕死者)、危殆(馬上有生命危險)、緊急(可稍等一兩小時)及穩定(暫無生命危險)幾大類,以決定搶救的緩急次序。要霎時間判斷患者有沒有生命危險實在不容易,一些患者要放棄搶救也近乎冷血,但災難來臨時卻不得不如此。
如何抽調人手,如何騰空病房,怎樣動員血庫、實驗室和X光部, 以及處理家屬的查詢、傳媒的採訪等,都要預先作好計劃,及定時操演,以免臨時周張,亂了陣腳。
災難的定義是:傷患的數目,超出了醫療系統能夠處理的極限。
我在新幾內亞時曾和當地的醫生商討倘若海嘯來臨該如何應變,資深外科醫生高柏大手一擺,笑道:「教授,我們每天都資源嚴重不足,每天都活在災難之中!」在香港急症室繁忙時段當值的同事大概也會感同身受。
十年前沙士把香港殺個措手不及。疫情減退後醫管局和立法會都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成立獨立的專家委員會進行檢討。結論是香港的醫療資源每天都是繃繃緊,沒有餘力去應付突然而來的巨變。
十年過去,股市、樓市回升了,零售興旺了,政府的盈餘也多了。禽流感、豬流感、新沙士的新聞像「狼來了」的故事般此起彼落。可是,我們的醫療系統處理突發巨變的「餘力」(Surge Capacity)安在呢?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