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華:民國少女日記讀後 - 張昌華

張昌華:民國少女日記讀後 - 張昌華

一冊玲瓏雅致的《一個民國少女的日記》靜靜地躺在案頭,那幅以碎花老藍布為主題設計元素的封面,驟然將我帶入民國那片舊時月色。書腰封上赫然寫着:「張愛玲沒有她真實,瓊瑤沒有她純情,三毛沒有她野性。」誇飾乎,真實乎?我看基本靠譜。此書是文潔若先生(蕭乾夫人)送我的。她告訴我作者文樹新是她的二姐,希望我讀一讀,最好能寫點甚麼。
這是一部塵封了七十八年的日記(情書)手稿,記錄了一段真實而浪漫的師生戀悲劇,講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另類的愛情故事,一則則日記像一首首傷感小令,組成一支淒美哀婉的青春戀歌。
文樹新,一位民國名媛,生於書香世家,有姐弟七人,行二。其父文宗淑自一九一六年任職中國駐日使館外交官,一任二十載。幼時文家姐妹都就讀北京孔德學校,那是由蔡元培等創辦的一所名校(北京大學實驗子弟學校,幼兒園、小學、中學聯辦)。李大釗、胡適、周作人、周建人、劉半農、錢稻孫等子女以及吳祖光、吳祖強兄弟等都曾在該校就讀。沈尹默、周作人、錢玄同等都曾在該校兼課,受北大自由風氣薰陶較深,一時文風極盛。文樹新英文名Cecilia,家人昵稱為「敏」。花樣年華的敏天資聰穎,性格活潑,貌美端莊。秀外慧中的文樹新雅好文學,常在校刊《孔德月刊》上發表文章,類屬聰慧、早熟一類的文藝青年,有才女之譽。教授她文學課的是已為人夫為人父的Y先生,他賞識文樹新的才華與熱情,師生之間漸行漸近,以至十五歲的文樹新戀上了長她二十四歲的老師Y先生。一九三二年,兩人的戀情東窗事發,家人找Y先生鬧了一場,又果斷地將文樹新轉到另一所教會學校──聖心學校。不過,兩人愛的種子並未因此而掐斷,而是由地上轉入地下,文樹新通過在孔德學校就讀的三妹「昭」(文常韋)當信使,兩人照常魚來雁往。兩年後,他們的地下活動又被家人察覺。迫於巨大的壓力,文樹新一面表示中斷與Y先生的聯繫,同時暗中密謀與Y先生私逃到上海。父親聞訊從日本回國,並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女兒及Y先生下落。鄰人及親戚甚至準備求助上海的何應欽幫助查找,但最終礙於面子,不了了之。是年夏,這樁師生戀「私奔」的新聞被小報披露,當花邊新聞炒得沸沸揚揚。小報上說:「Y主任為人很好,辦事亦甚負責,有果斷和不屈服的精神,故有『辣子』的雅號,校中皆畏而敬之。他曾寫譯過許多小說,最近幾年新譯了《無名英雄》,文筆是非常美妙動人的。他的嘴是太能說了,給我留下這樣深刻的印象;W小姐之所以崇拜他,也就是因為這些。」又說「這位W小姐不但聰明活潑,而且很用功,她看了不少的書,學校裏每買一部新書,她總是第一先閱者。她是常常地同Y主任討論,離校後常常地通信,所以受他的影響很大。為通信的事,她家裏還找到Y主任家裏去鬧一次。然而他們還是不時以舊日師生的關係相往還,這是他們過去的大約情形。」
其父文宗淑覺得大失體面,無顏面對世人,一氣之下宣佈脫離與女兒的父女關係,遂帶領除文樹新外的全家遷居日本。Y先生與文樹新未婚在上海產下一女,芳齡才十八的文樹新因意外患猩紅熱,香消玉殞。紅顏薄命,一段曠世的戀情戛然而止,成為寂寞的詠嘆。在這一「八卦」事件中,受害者是Y太太,當她聽說此事後淡然地對小報記者說:「也許將來我們可以看見幾本好的傑作,在中國文壇上出現。」孰料八十年後居然成真。
日記比較瑣碎,但不乏細膩,文風清新樸實,有藝術感染力。「窗外起風了,會不會將你吹來呢?這風不是吹過你的窗前、你的院子才到這裏的嗎?親愛的,我害怕呢,但又睡不着……我叫你,你聽得見嗎?雖然你說是暫時的分別,二三年是怎樣的長啊,在二三年中也許我便會死了,也許人便會把我忘掉。」書中最後一封信仍是癡情綿綿:「看你的照片的時候,我就沒法子告訴你,我怎樣的高興……這張照片照得真好呢……我不知道怎麼才好呢,就差着把它吃下去。」
據文潔若告訴筆者,父親文宗淑生性威嚴,清高自大,脾氣較暴。在一種大家長式管理下,又加常年遠居日本,對子女細膩溫存的親情感較為欠缺。為三姐常韋充當信使的事,父親十分惱火,曾狠狠打過她。文潔若覺得二姐樹新的叛逆,除其他客觀因素外,或許她是想從Y先生身上得到父愛的補償吧。文潔若又說,自二姐私逃那年,家裏發生了變故。全家到日本不久,得知二姐早逝噩耗,十分傷心。一九三六年,日本「二.二六」政變,局勢激變,父親被免職,旋回到北京故居,家境日漸衰落,由月入八百大洋的神仙生活,淪落到東安市場變賣家當、藏書以度無米之炊的困境。
至於那位Y先生,出書時隱去真名,近來已有資料披露Y先生即是楊晦。我向文潔若求證,文先生未予否認。楊晦(1899-1983)遼寧遼順人,原名興棟,字慧修,因痛恨社會黑暗,易名為「晦」。他是朱自清的北大同學,曾與馮至等發起文學團體沉鐘社,當年由沈尹默介紹到孔德學校任教並管理校務。楊晦本亦是風雲人物,一九一七年入北大哲學系。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他是幾位翻牆越籬火燒趙家樓的學生領袖之一。自一九五○年後到文革,是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歷史上供職最長的一位系主任。他為人謙和,絕口不言當年勇,作為作家、繙譯家和劇作家,他在學術史和戲劇史上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有《楊晦文學論集》、《楊晦選集》等傳世。他有一句深刻影響中文系學風的「名言」:「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據說這叠日記手稿,是楊晦後人遷居時,從封存的閣樓上發現的,保存得相當完好。文潔若獲得後,為紀念二姐,「為她在歷史的長河中劃下一道痕迹」而出版的,使我們這些生活在新千年讀者有幸一睹舊時月色的光韻,能傾聽到這支淒美哀婉的青春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