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佈下年度賣地表,其中22幅地皮未完成更改規劃用途,包括前李惠利工業學院地皮,引發爭議。爭取前李惠利地皮的浸大校長陳新滋批評政府做法太急,不符程序;智庫組織「土地監察」指,賣地表內另有最少三至四幅未改規劃用途地皮具爭議,難在一年內完成改規劃程序,質疑當局「篤數」谷大土地供應。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指,政府土地供應計劃充滿「水份」,過去兩個財政年度,賣地計劃達標率約六成,兩年度合計短缺近2.5萬個單位。他說,新年度賣地表雖提供46幅住宅地,但18幅是過往滾存,28幅「新地」又有22幅未完成規劃程序,認為有篤數之嫌。
在北京出席政協會議的浸大校長陳新滋指,浸大前年已向教育局提交建新教學中醫院建議書,去年10月與食衞局取得共識,他認為政府未完成更改土地用途程序,便將地皮放入賣地表,做法過急,希望就事件與特首梁振英接觸。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反駁,上月18日才接獲浸大發展中醫院的建議書。
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在北京認為,政府取消勾地非向地產商「宣戰」,指政府可調節市道及控制供求。他稱對前李惠利地皮有興趣,但要考慮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