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超過400萬元的曾俊華,一句「我都係中產」令全城譁然,姑勿論是財爺妄自菲薄,抑或是其辯駁的lifestyle,中產「下流化」除適用於曾司長外,套用在股市亦相當見效,就由大家生活經常接觸的衣、食講起。
股榮統計過去一年,環球及本地主要服裝股股價表現,結論是越中產、價錢越「下流」、股價就越有睇頭。
思捷衰「唔夠下流」
去年幫襯最多的是Uniqlo,女性朋友則鍾情Zara,這兩間主打中產、但價錢平民化的連鎖店,母公司股價同樣於一年間爆升五成。
反觀,同樣瞄準中產市場的思捷(330),股價一年間暴瀉44%,包浩斯(483)及I.T(999)則跌逾四成及三成。撇除款式及設計,三者都衰係「唔夠下流」,當Zara及H&M一件衫賣百餘元,思捷等同一style的產品,憑甚麼賣貴數倍?本地薑表現最好是佐丹奴(709),中產形象配合「下流化」價格,算是在外國品牌夾擊下保住市佔率。
至於走平民路線的堡獅龍(592),一年股價跌42%,點解cheap(股價)唔起?原因很簡單,中產「下流化」,永遠吃香過「下流」中產化,事關這個世界有上流社會下等人,但不會有「下流」社會上等人。形象早已被深深植入,難以逆轉突圍。
飲食股方面,賣咖啡聞名的連鎖店星巴克,股價一年彈14%,平穩未算標青。主攻平民的麥當勞,年內密密加價,股價卻跑輸大市,一年間原地踏步。相反本地快餐股竟成為逆市奇葩,股價相當靚仔。
翠華最懂得包裝
三間本地快餐股本質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一間接一間的老牌食肆捱不住貴租結業,結果集團式快餐店成為打工仔以至中產,無可奈何的選擇,仍然屹立不倒的食肆,餐牌無可避免要狂加,中環午飯一頓叉油雞飯,盛惠一百蚊,對比快餐連鎖店六、七十蚊有找,快餐股自動「升呢」為中產「下流」股。最懂得包裝的翠華(1314),菜式飲品又玩冰鎮、又玩農家,就是睇穿中產那份自我感覺良好。
揀好股,毋須費神。正如肥佬黎話齋,「不扮高深,只求傳真」,只要肯注意身邊的事物,留意日常生活的點滴,大家總會有好嘢發現。就如三星贏蘋果,香港電訊(6823)贏數碼通(315),信人點解唔信自己呢!
股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