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紅了,不是因為李安,不是因為林肯,是主持人麥克法蘭演唱的超賤開場曲,《我們見過你咪咪》。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絲克伍事件》(Silkwood)裏我們見過你咪咪;娜奧米.沃茨(Naomi Watts),《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裏我們見過你咪咪;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霓裳情挑》(Gia)裏我們見過你咪咪……」帥哥才子麥克法蘭把一線女星一路盤點下來,直到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裏,《無名的裘德》(Jude)裏,我們見過你咪咪,《哈姆雷特》(Hamlet)還有《泰坦尼克號》(Titanic)還有《攜手人生》(Iris),我們見過你咪咪,再加《身為人母》(Little Children)還有《朗讀者》(The Reader),我們見過見過見過你咪咪!」
「我們見過你咪咪!我們見過你咪咪!」此歌最後以排山倒海的合唱結束,不聽歌詞,會以為他們唱的是國際歌。
用三俗的方式開出雄偉的場面,這個,就是好萊塢的千金方,本年度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Argo)玩的也是這個小魔術。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典型的美式愛國主義教育片,情節可以用一句話交代:為了救出被困在伊朗的六個美國人,CIA特工以電影的名義到伊朗看外景,最後成功把「六人攝製組」帶離伊朗。這個故事源於克林頓時代才公開的一份絕密檔案,電影的政治背景很重要,但是導演只輕描淡寫地告訴我們,因為石油利益,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巴列維的支持者,但是巴列維奢侈的西化生活方式終於引爆了伊朗革命,一九七九年,他流亡國外並最終在美國躲了起來。伊朗革命者很憤怒,他們要求美國遣返巴列維,同時,洶湧的革命者在CIA能作出反應前就把美國大使館給攻克了,他們拿下五十個人質。其間,有六個使館人員逃出,避難在加拿大使館。CIA預測,如果這六個人落到伊朗革命者手中,一定會被當街處死,相反,被扣留在使館裏的五十個人質則會相對安全,因為他們在國際社會的焦點裏。
理論上說,這是一部高度政治化的電影,因為美國在伊朗扮演的角色很見不得人,包括五十個人質在四百四十四天後釋放,恰是里根上任總統第一天,中間得發生多少上不了台面的政治談判和交易!不過,我們在《德黑蘭》中看不到這種灰色的國際政治。
那麼,我們能看到甚麼呢?
我們能看到的,就是用最三俗的方式炮製的好萊塢愛國英雄和熱愛好萊塢的伊朗革命軍,其中,導演用得最多的電影手法就是格里菲斯一百年前開創的「最後一分鐘營救」。電影的三次小高潮全部靠這種「一分鐘」掀動,而這三個小高潮幾乎出現在所有的好萊塢爛片裏,類似我們在好萊塢文藝片中,總會看到咪咪。
《德黑蘭》中的第一場「好萊塢咪咪」發生在特工門德斯跟六個人滙合接洽好之後,突然接到上級通知,取消行動。這種橋段我們在《24小時》中無數次看到過,毫無懸念地,政治檢討很快過渡到個人英雄上,門德斯經過一夜思考,拿起電話跟上司說,他準備獨自完成任務,然後把電話掛了。
七個人出發往機場,機場這段「露點」比較密集,不過因為這種露法我們也太太太熟悉了,所以辦理登機時,機票一秒鐘工夫從「取消」變成「OK」,我們不緊張;入關三道口,入境官多問幾句,我們不緊張,革命軍把他們七個人請進小房間,仔細盤完我們也不緊張,緊張個屁啊!伊朗的年輕革命者肯定會被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廣告給吸引,這不,他們拿着門德斯送給他們的電影版,成了好萊塢的小粉絲。
最後的高潮最弱智,七個人登機後,革命軍接到報告,他們瘋狂地開着車拿着槍去追飛機……
所有這些高潮,沒有一個曾經發生在歷史現場,因此,伊朗抗議說,這是中情局的廣告,我覺得有道理;而且,即便把這次逃離看成一次勝利大逃亡,加拿大的主體作用也在影片中被大大弱化。
《德黑蘭》從現實議題出發,最終淪為一個爛片敍事,好萊塢那樣人才輩出的地方,要把本片處理得更犀利些完全做得到,不過,最後這個最佳影片由美國第一夫人來揭曉,我想,這部最佳影片大概也多少包含了一些好萊塢和白宮的生意,就像很多觀眾為電影中加拿大的「國際主義」情懷所感動,但是,不能忘了,美加好基友,中間有多少眉來眼去,是我們普通人看不到的。
當然,對於我們普通人,看到點咪咪,也可以做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