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佛、講佛、聽佛,從來都不是老人家的專利,學佛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life style。習佛的人常說活在當下,是怎樣的一個境界?按相機快門的一刻或者是個不錯的比喻。本身是專業攝影師,法號常霖的葉青霖,2011年設計了一個叫「攝影禪」的修習營,一堆紛陳的照片,鬆郁矇有之,角度錯移有之,竟拍出一種美。「為甚麼作品好了?因為人不同了。」常霖法師七徒弟之一Toby說。
記者:周燕 攝影:陳永威、林栢鈞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影相修禪
「2006年時,常霖法師當時還未出家,但已經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開攝影班,但教學方法跟坊間的攝影課程很不同,他不着重教授運用器材,反而很強調要拍出好照片,一定要有感覺。」廖安麗說。常霖法師出家前,是丈夫,現在是聯繫緊密的良朋好友。學員聽得一頭霧水,於是覺得當時的葉青霖「講嘢好禪!」常霖法師的意思,其實是指一張成功的照片,必定充滿感覺,拍攝時投入的感覺越多,照片就有越大的震撼力。
出家後,常霖法師沒有丟棄他的專業,反而設計了「攝影禪」修習營,讓迷茫學員了解這種攝影境界。「攝影對於他來說是生活一部份,禪修也是他修行一部份,所以他把兩者融合在一起,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的修行。」常霖法師有七位攝影高足,Toby就是其中一位。
攝影講把握一刻,跟活在當下有相通意義,常霖法師很早已經有所體會,「有一次,我們三人剛剛在伊利沙伯醫院做完義工離開,他(葉青霖)駕車,我坐在旁邊,女兒坐在後座,突然間車軚不受控,一直向前滑,差點衝落天橋底。可幸車子轉了幾圈就停下,又沒有車子行經,我們才安然無恙。我報警去,但他竟然隨即拿起相機拍攝,他覺得要把握當下一刻。」廖安麗說。Martin 是常霖法師的大徒弟,他形容禪就是在當下一刻的專注,吃飯、呼吸都是禪,攝影只不過是其中一種實踐方式。
「攝影禪」原來真的很禪,面子是攝影,裏子是禪修;面子是照片,裏子是人心。人人隨身都有一部相機,但大部份時間是在台灣寺院內行住坐卧,過最簡單的生活──吃飯、打坐、勞動、運動,「頭兩日打坐好辛苦,慢慢下來,開始聽到雀仔聲,原來打開了你的觸角,五感都開了,平時看不到的東西終於見到了。」按下快門一刻,就拍下平日忽略的小風景。Toby說,要眼闊心要先闊,假如還是那顆平日營役而混沌的心,有良晨美景,也不會察覺到,「為甚麼作品好了?因為人不同了。」
領袖訓練
大概不少人有以下印象:阿婆才去佛堂,阿媽才去食齋,但這天跟着一班年輕人走入大嶼山探訪寺院,發現習佛不是退休活動。弘法精舍辦的「領袖才能與溝通技巧培訓課程」(LCS),名字完全不像信仰課程。搞這課程的人是法護法師,「在馬來西亞,年輕人有很多活動,像camp fire;但來到香港,我問一個佛教機構最年輕的成員多少歲,他說六十歲。」法護法師九年前從馬來西亞來港修讀佛學博士,發現佛教推廣好像忽視了年輕人,於是希望辦一個針對年輕人的佛教課程,LCS已經辦到第四屆,凝聚了一大班二、三十歲年輕人。
是不是用領袖才能訓練作幌子?笑容可親的法護法師說:「我當時看看香港的大學正流行辦甚麼課程給年輕人,發現領袖才能和溝通技巧的課程很流行。」任職社企的Cassidy是第一屆參加者,「當時在報章廣告看到課程,寫着導師有林夕、梁文道這些星級人馬,就被吸引了。」從事投資的Holf:「我記得梁文道談領袖。他說第一件事是做自己的領袖,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思考、說話、行為,可以做到後,才能把影響力散發到其他人身上。這樣別人才會追隨你,這才是領袖本質。佛教叫我們留意身、口、耳,這就是當領袖的第一步。」
與家人辯論信仰
大嶼山有很多大大小小道場,這班年輕人走進山林,爬上石級,探訪清修的出家人。有個法師問:「他們都是佛教徒嗎?」法護法師說:「我不知道,你要問問他們。」有學員知道要在道場吃過堂飯,怕不懂規矩,一早請教好才來,道場主持反而說:「不懂更加好。」信仰話題,在這個打着宗教旗號的活動其實也不太重要。當律師的Vickie來自基督教家庭,自己也是基督徒,卻沒有門戶之見,以開放心態認識佛教,「我想認識另一種宗教,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道溝通橋樑。其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
「咁咪食長齋?」、「係咪出家?」、「出家人斷六親?」當身邊的人知道他們習佛時,總會驚訝地問出以上問題。Vickie家人是基督徒,更加會出現信仰辯論,「我媽媽問,死了怎麼辦,依循哪一方?其實大家都不知道到那一刻會發生甚麼事,我欣賞佛教提出的活在當下,今日也活得不好,何必再談遠一點的事?將來上天國也好,輪迴也好,對我來說都不是大問題。當然知道是好,但不知道也沒有所謂,只要我這刻活得好已經足夠。」
「攝影禪」營/LCS
地點:荃灣弘法精舍 查詢:2405 6608
潮講佛理
「禪是令人生活得快樂和自在的智慧。」富二代楊大偉不談生意經,不談吃喝玩樂,近年搞社企Green Monday,推動素食之餘,落力跟大眾講佛偈,還出版了一本叫《棟篤禪》的書,潮講佛理。「講宗教,就出現你的宗教、我的宗教之別,但哲學就是universal的。」他不是佛教林以諾,無意傳道,因為成長於佛教家庭,聽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長大,習佛猶如習一門哲學,你願意聽,他就說說這門哲學小趣味大道理。
楊大偉跟香港七、八十後一樣,聽很多本地流行曲,所以特別喜歡用流行曲講佛偈,竟然想出用陳奕迅的《苦瓜》講「四聖諦」──苦、集、滅、道,大概連Wyman本人也可能沒有想過可以有如此解讀;又把謝安琪的《囍帖街》連繫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講到佛理,楊大偉有源源不絕的見解,平日都喜歡如此跟別人分享?「不!佛教講契機,你想聽我就說,我不是捉人去佛堂。」
場地提供:金域假日酒店Osteria 意大利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