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光】
中式酒樓夜總會於60年代興起,從西式夜總會演變過來,不設舞小姐,只有吃晚飯、跳舞及欣賞唱歌表演,徐小鳳、薰妮、劉鳳萍等歌手當年也有駐唱。至80年代,日式夜總會冒起,有舞小姐及卡拉OK等更多元化娛樂,令中式酒樓夜總會逐漸式微,至今已絕迹。
人均消費約200元
從事酒樓數十年的劉國祥憶述,60年代最出名的酒樓夜總會有中環「京華」、北角「都城」等;70至80年代有銅鑼灣的「珠城」、灣仔「喜萬年」,尖沙嘴則有「海天」,以及其後加入戰團的「海城」、「海洋」等,「酒樓夜總會嘅特色係有飯食、有舞跳,場內設中央舞台,有歌手表演。嗰陣徐小鳳、薰妮、劉鳳萍都有駐唱」。劉國祥稱酒樓夜總會不設舞小姐,男客主要帶女朋友或太太來吃飯跳舞消遣,也是洽談生意的地方,「有啲客喺舞廳買鐘搵小姐嚟陪舞。當年嚟講,酒樓夜總會都算係高消費」。貴價酒樓夜總會的飯餐、飲料加上最低消費,每人平均約200元,晚膳多是粵菜。
80年代日式夜總會進軍本港,酒樓夜總會開始式微,劉說:「日式夜總會玩得放好多,提供舞小姐選擇,有埋房間,又有卡拉OK,好似大富豪、中國城等,酒樓夜總會逐間執笠,𠵱家已經絕迹。」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