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br>何喜華:成日攞住算盤度

隔牆有耳:
何喜華:成日攞住算盤度

記:《蘋果》記者

何:何喜華

過去六年的財政預算案,平均每年斥逾300億元推行一次性措施。新政府上場後照辦煮碗,退稅、免差餉、電費補貼,加上綜援、生果金出雙糧,派了330億元。
記:近年財政預算案焦點落在派糖紓困,預算案是否已變質?
何:如果經濟差,政府推出一次性措施,協助社會唔同階層度過難關,完全同意。但你派咗咁多年,變咗公眾期望,又冇膽企出嚟話唔再做。過去六年用咗1,900億,實則落到基層唔超過400億,其他散晒落中產。電費補貼住喺山頂都有,免差餉住半山都受惠,你估業主志在嗰幾千蚊?樓價升已賺唔少。
如果(政府)唔係亂咁使錢,投放喺教育、醫療度,相信好多中產更加歡迎。就算退稅,勉強可能慳到一萬蚊,但政府唔改善服務,你個仔讀書樣樣冇支援,要去直資,一個月學費都一萬幾千。安老服務收縮,中產都受影響,一家四口再加個七、八十歲媽媽、唔郁得,你要使幾多錢?
記:政府一直以「量入為出」作理財哲學,維持公共開支不高於本地生產總值20%,積穀防饑有何問題?
何:審慎理財避免香港成日有赤字,呢點我同意,但經過咁長嘅經濟周期,回歸15年,經過兩次金融風暴、沙士,我哋仍有好實質經濟增長,可應付支出,仲有3,000幾億龐大盈餘。睇番同樣經濟體系、人口結構嘅社會,日本(公共開支)用(本地生產總值)37%,韓國用30%,歐洲國家更去到超過40%。

財政預算案宣佈注資關愛基金150億元,援助N無人士;中產僅獲退稅、免差餉等,且差餉平均調高4%,打工仔未上樓先要捱貴租。
記:多年來財政預算案,公屋戶、綜援戶有糖派;但N無人士從沒受惠,為何政府一直不施以援手?
何:我聽到好多市民反對向公屋、綜援戶派多個一個月(公屋免租兩個月),其實核心問題係,政府夠唔夠膽檢討綜援制度、公屋政策?當綜援基數、加幅係合理,如果你話公屋水平應該更加低,就唔使每年做一次性嘅嘢,每次做個社會又分化。
對於N無人士,政府講法係點搵出嚟?公屋輪候冊上嘅人,冇住公屋、冇攞綜援,亦都係低收入,以前阻力喺鄭汝樺(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度,一直唔肯提供(輪候冊資料),唔肯合作,因為私隱。佢哋荒謬到話所有紀錄係用打字機打字,唔喺電腦度,講出嚟都冇人信。(真正原因?)驚我哋搵到呢班人,行租金津貼政策。
記:你在社福界工作30年,一直為基層發聲,換轉角度,你認為政府應該如何協助中產?
何:好簡單,你令佢哋冇醫療、教育、養老嘅後顧之憂,同佢哋開創前路,唔係依賴你,係希望你提供機會,唔好側重大財團,𠵱家地產、金融、物流邊可以令中產自己發展?你要令自由市場有足夠空間,𠵱家地產霸權實在太犀利,邊個小商戶、中產可以喺尖沙嘴彌敦道、廣東道發展到?

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社協批評缺乏長遠扶貧政策,擺脫不了曾蔭權政府的影子;新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社協指如同複製去年預算案。
記:你對新政府是期望過高,還是討厭曾蔭權政府?
何:我真係唔鍾意曾蔭權政府,呢個係事實。我對新政府當然有期望,因為佢(梁振英)競選承諾變革,譬如唔可以單靠經濟增長解決貧富懸殊問題,以前曾蔭權唔係,一直相信滴漏效應。佢(梁振英)落區時講過好多次小政府、大市場再唔適合面對社會挑戰,但你睇番𠵱家仍然維持小政府格局。佢話穩中求變,穩就穩,穩住好似以前一樣。
(有沒失望?)失望,唔係對佢個人失望。我感覺係好可惜,點解我哋嘅有錢人可以生活得好奢華,低下階層唔可以有逐步改善,睇到曙光、睇到希望?
記:回歸15年,經歷三屆政府四名財政司司長,如何評價各人?
何:梁錦松最聰明、最勇敢,死得最快。其他都係因循懶惰,即係好命水,冇乜長遠理念。曾蔭權好數口精,淨係睇盤數,對政府財務好清晰,你可以話佢係一個accountant(會計師),唔係一個財政司。(唐英年?)我懷疑啲嘢唔係佢做,佢係富家子弟,側邊啲人幫佢做晒。曾俊華就承繼Donald,好傳統,我成日諗起大宅門入面啲掌櫃,攞住個密底算盤度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