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BSD、SSD之後,又來學多個英文──DSD(Double Stamp Duty,雙倍印花稅)。政府再出招,DSD更把稅網伸延至非住宅類別、摩貨,甚至不算炒家的長線包租公,而因為九成按揭的新限制,400萬元以下的「窮人恩物」再被看高一線,加上銀行加壓,每一着都令無殼蝸牛上車路越來越遠。
記者:葉淑貞
早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佈壓樓市新招,繼續在稅制下手,被業界喻為「辛辣招」,尤其針對炒風熾熱的非住宅項目及第二套房買家。任何新制,都是有幸有不幸,其中,聯名買樓特別多竅妙,亦有可能形成更多父母以孩子名字買樓慳稅的現象。數百萬物業雖然「只是」多付十多萬,比例似乎不高,但稅款真金白銀無得回頭,怎不心痛?以下精選一些常見例子,讓大家小心計算。
有着數例子:
‧無樓一族可獲豁免,即使早前曾細細注買廠廈、車位等,甚至海外物業,但只要沒在港持有住宅,仍可沿用舊稅率。
‧半年內換樓可獲豁免新增之雙倍印花稅,但只限僅得一套住宅的買家。
冇着數例子:
‧聯名買樓之下,若兩人皆無物業,可以舊稅率計算;但聯名等同盡用兩個慳稅機會,要小心衡量。
‧無論有多少人聯名,持份者都視作已擁有物業。
搵着數方法:
‧二人聯名,其中一人有樓,即使另一人無樓,聯名亦如第二套房,會按新稅率計算。但上述情況可由無樓者簽臨約(舊稅率),到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才變成聯名。若加名者為直系親戚,即使已有樓,一樣可按舊稅制計半份印花稅,較簽臨約即聯名,慳約三成稅;不過若非直系加名,就會被視作業權轉讓,這半份業權仍要付新稅率。
其實,臨約後加名的情況一直很常見,尤其買家簽臨約往往急就章,事後左思右想,常會改變主意,故簽臨約時,應註明簽正式合約有加名權利。
‧印花稅是以文書為基礎,故買賣協議逐份計,內容可多於一個單位。購買連車位、連天台單位時,若你可享舊稅制,就要留意這些附加建築是否獨立成契,並包含在同一份買賣協議中。
印花稅修訂/收緊按揭要點
‧購買第二套房,印花稅倍增,最高8.5%。200萬元以下物業由100元彈升至成交價的1.5%,包括個人或公司名義。
‧無住宅或換樓人士可沿用舊稅率。
‧所有非住宅物業,在簽約後須立即繳交印花稅。
‧申請九成按揭物業,由600萬元大幅調低至400萬元;400至450萬元最高借360萬元;450萬元以上借八成。按保上限仍維持於600萬元。
‧銀行壓力測試由2厘加至3厘。
九成按揭設新限 400萬元盤搶手
金管局與政府同步落藥遏炒風,對普羅買家來說,最大的影響在於進一步收緊按揭,尤其九成按揭貸款只限400萬元或以下,銀行壓力測試由2厘增至3厘,令上車客財力要求越來越高。
以購置第一套房、樓價400萬元計算,按九成、年期30年、息率2.3厘,月供13,853元,加上3厘的壓力測試兼不可超過入息比率60%的準則後,買家月入不可低於33,318元。尚未計算9萬元印花稅(舊制)及逾12萬的按揭保險(可分期)。
400萬元樓價,可謂一個分水嶺,除了九成按揭,亦因新制印花稅會由4.5%增至6%。鑊氣沖天的九龍灣淘大花園,近月間中就傳來400萬元成交,區內代理指,此盤升得瘋癲,不少業主叫價都挨近400萬元,估計政府出招會令業主沒那麼心雄,「但跌就暫時唔會,始終呢區好好租。」而新界區仍有不少400萬元以下樓盤,唔嫌遠和舊,300萬元已頗多選擇,相信此類物業將成奇葩。
新盤料將主導樓市
無殼蝸牛基本上歡迎新措施,憂心的是投資者為省印花稅,加上商用物業炒賣價值驟然冰封,會令資金再向細價樓埋手。在一招又一招後,較為靈活的一手樓勢必主導未來樓市,例如元朗尚悅就冷手執個熱煎堆,因銀碼細而銷情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