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火熱難控,政府出完SSD(額外印花稅),加招BSD(買家印花稅),再來DSD(雙倍印花稅),恰好形成樓市3D震撼,以香港向來奉行的簡單稅制角度看,不可謂不進取,但一而再的打壓需求及炒風措施,還是壓不下整體樓價,始終都無法解決「難入市、風險高」的問題。
政府在應付樓價高處不勝寒的政策板斧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開徵稅項和增加供應,後者在日前政府宣佈取消勾地機制開始,出現更明顯的意圖,按季公佈賣地計劃可以為市場帶來更實質的供應量,減低市場對住宅供應的不確定因素,多少可以對樓市產生穩定作用。然而,誠如特首不斷承諾增加住宅供應一樣,無可避免都是一種效果滯後的措施,加上不斷開徵稅項的影響不能持久,當前的樓市問題不會得到即時性的紓解。
面對沒有下跌誘因的經濟現況,部份市民心目中即出現「早買早享受、遲買貴兩球」的無奈,加上個人及家庭需要,惟有焗住「高價」入市,但今天的「高價」,可能只是明日的「市價」。試問市場上有多少個因為那種「樓市勢危」言論而早在數年前賣樓等價跌再入市的「苦惱者」,現時正面對「買又怕、唔買更加怕」的困局?
經常有人問「應唔應該買樓?」其實應該反問自己「有冇能力買樓」才對,因為買樓從來都是「有能者居之」,只要「買得起、供得掂」,兼且有「加息抗體」,何時入市亦難言一個「錯」字。
伍志輝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