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浪微博的網頁上看到一條由網站「微管」貼出的宣傳性告示:「2013年請讀《舊制度與大革命》」。大多數人看到這條告示可能會感到墜入了雲裏霧中,此書是法國貴族托克維爾晚年退出政治舞台後寫的一本研究法國大革命的著作,因為不久前中國高層一位新領導人的推薦,而成了一本「熱門書」。由於政治宣傳的關係,許多冷僻高深的著作都會在一夜之間在中國大陸成為熱門,差不多30年前,由於當局要批判「人道主義」,馬克思關於「異化」的書竟也成了熱門。不過這次倒主要不是出於政治宣傳,而可以說是出於真誠的政治討論。
眾多影片如《追夢人》(Dreamers),《盜夢空間》,《午夜巴黎》都圍繞着夢想展開,也都以巴黎為背景,美夢如詩,輕盈飄渺,令人神往,法蘭西不愧是追夢者的樂園。然而虛幻世界裏的美夢,到了現實世界裏則常常變成了一場惡夢。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平等和憲政美夢演變成了革命恐怖的惡夢。中國從五四運動以來的民主憲政美夢,則一路演變到了文革的惡夢。在中國實現了百年富強之夢的今日,借鑒往事,確保中國夢不再演變成一場惡夢,似乎也是縈繞在國人心頭的一個議題。
《舊制度與大革命》指出了一個歷史現象:社會大革命並不是發生在社會制度最落後的國家和最艱苦的時期。當時法國早已廢除了農奴封建制度,而德國俄國則遠遠落後於法國;可是革命卻最先爆發於法國。在法國內部,革命最為激烈的地區,也是巴黎和法國東部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後人稱這種現象為托克維爾悖論。這種悖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人們對不自由,不平等與貧困的抱怨和不滿並不是出現在最沒有自由平等,或最為貧窮的歷史時期,而常常是在專制的鐵腕開始鬆動,或者是初始的繁榮開始出現危機之時,人們最容易產生對專制,貧困和社會不正義的怨聲載道。廢除權力濫用反而使人感到權力的不可忍受,富裕的提高反而產生了更多的不滿;法國革命發生在人們擁有更多自由,而稅收又較低的東部地區,而不是更落後的西部地區;路易十六統治時期則是法國君主制下最繁榮時期,而恰恰是這一繁榮卻促成了法國革命的爆發。
法國貴族的腐化,冷漠和頑固是造成法國革命的根本原因。一個民族的統治階級的素養,膽識和遠見往往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在托克維爾看來,法國之所以未能避免血腥的大革命,恰恰是由於平庸的路易十六實行了三心兩意的政治經濟改革;托克維爾說:當時法國人「所想望的與其說是確認『人的權利』,還不如說是對既存體制的改革。假如當時有個見識和氣度魄力皆如腓特烈大帝的君主在位,我毫不懷疑他會在社會和政府中完成許多大革命所實現的重大變革,不僅不會喪失王位,而且會大大增加他的權威。」托克維爾關於歐洲舊體制與法國大革命的一條根本啟示就在於,一個專權社會的領導階層的素養,遠見和魄力,是引導一個民族走向法國革命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和博愛」普世原則的關鍵。中國個別新領導特別看重托克維爾此書,想來是多少感悟到了這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