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是美國人,從去年大選後開始昏迷,到今天才蘇醒過來。當你拿起報紙或上Huffington Post瀏覽最新消息及新聞時,你會以為正在看舊報紙舊聞,因為不管人物、議題、爭論焦點都一樣,大家仍在為加稅、減開支鬧個不休,各不相讓,其他事包括國際大事則像沒發生一樣。
是的,最新有關削開支的角力不過是去年底財政懸崖的延續篇,又或是民主、共和兩黨就解決財政危機三年拉鋸戰的另一章。更令人洩氣的是,問題仍然原地踏步,大家的看法也沒有任何改變,爭議則像電視長篇劇那樣一集一集演下去,不時為全球經濟帶來動盪與不安。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解決政府財政危機來來去去只有幾道板斧。第一招是盡力令經濟復蘇增長,好讓「過水濕腳」從買賣交易收稅收費的政府增加收入,從而拉近跟開支的差距,甚至令預算轉虧為盈。克林頓時代能成功滅赤,令美國政府幾十年來首次有盈餘,正是拜強勁經濟增長特別是科網熱潮所賜。促進經濟增長削赤不但王道,不但能減少人民、企業勒緊肚皮的痛苦,也是最快見效的方法。
第二套方法當然是像「掌櫃」那樣盡力「整靚」政府盤數,包括增加收入及削減開支。當「掌櫃」能加稅及減開支時,原本不平衡的預算便會逐步拉近,最終變回收支平衡,危機解除。問題是「掌櫃」邏輯不大適合現代政府的角色,因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佔有相當大的份額及重要性,它的一舉一動,它的一收一放都直接影響整體經濟表現,再反過來影響政府的財政。簡單來說,當政府過快過度收縮時,整體經濟跌得更多,GDP下跌得更快。當經濟好景時問題不大,因為企業投資及私人消費可以及時填補政府收縮留下的位置。但在經濟衰退時便會出現越削越縮、越窮越見鬼的陷阱,因為政府收縮開支及進一步從經濟拿走資源後沒有企業或消費會補上,令經濟更凋敝。英國政府自2010年上台經歷厲行節約以滅赤,結果是越削越赤,債務佔GDP比率比他們上台前還更高!
顯而易見,政府要解決財政危機,必須擺脫「掌櫃」心態,必須從整體經濟入手不能只盯着政府的一盤數。可惜不管是奧巴馬政府或國會共和黨人都只懂做「掌櫃」,不停在具體加稅、削開支項目上糾纏。像這樣的爭論怎可能有好結果,怎可能真正解決債務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