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有亮點有玄機 - 范克

預算案有亮點有玄機 - 范克

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發表後被評為守舊無新意,在主流民意支持派錢的情況下,曾俊華一於少理。他不受民粹左右,從中也可以看到玄機。
預算案中有數項亮點甚具遠見,例如在梁振英的施政報告當中消失的海水化淡,計劃有望落實,在東江水價持續漲價的時候,海水化淡終於不用停留在空談階段。日後再有廣東省政協委員或大陸高幹辱罵港人「水都冇得食」時,香港人大可反駁自己飲海水長大,黃河奶水此等過期產物,有毒與否,留待大陸人慢慢享用。
在推動環保方面,預算案比起施政報告,有更具體的規劃和說明,不是單純撥款百五億元,搬字過紙就草草了事。預算案最少明確指出一百億元淘汰歐盟四期前的柴油車,會以資助、管制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而五十億元注資環保基金,將會用於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推行環保科研以及促進公眾參與環保活動。既然有具體措施和政策執行,就毋須擔心這筆款項會好像近日藝發局藝評獎「自己人益自己人」一樣,將公帑浪費在不應該浪費的地方。
整份預算案中,最能夠突出財爺高瞻遠矚的,就是培訓人才。預算案建議政府注資四億八千萬元予獎學基金,設立獎學金,用以資助本地學生到外國名牌大學,例如哈佛、耶魯、劍橋、牛津,留學考察。有市民質疑此等做法,時代倒退,情況有如滿清末期將大批尖子放洋留學。
港人對此會有負面看法,可能與清末時期清政府弱勢令國土遭受列強瓜分、導致割讓香港的歷史有關。但現實是曾蔭權政府已經被評為夕陽政府,任內推出多項扶貧措施被指越扶越貧,深化社會矛盾,如今梁振英更要出動中聯辦宣傳機器方能保着政權。這個政府,暗淡無光,比夕陽更衰,如果不投放資源予香港新生代接受高等教育貢獻社會,黎明又怎可能到來?
不要忘記清末的留學風潮,是怎樣讓滿清覆亡。當年滿清送大量幼童赴美留學,開創留學風潮,培訓大量有識之士,讓他們以推翻滿清政權的方式來貢獻國家,不只為建立民國作出貢獻,更加讓中國人了解民主自由的重要。曾俊華以史為鏡,深知特區政府已經無救,一片苦心,曲線支持香港自主,希望留洋學生回港後可以重新建立民主政制。這樣的一份預算案,又怎可以說是保守無新意呢?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