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一向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守財奴,但又是一個愚蠢的守財奴,其中一項表現出它的守財,它的愚蠢,就是關愛基金的成立。關愛基金的存在是因為政府不想為解決貧窮問題作出長遠承諾,因此亮出這個政府架構以外機構,以便可以隨時煞車。但關愛基金做的,也不是解決貧窮問題,而是解決窮人面對的各式各樣的問題。
關愛基金成立以來,共推出十八項援助計劃,各式各樣,有細如資助長者洗牙,有大如對低收入新來港人士發放六千元。據報章報道現有計劃所花共銀十五億元,十多萬人受惠。說關愛基金失敗,是因為它把援助項目分得太細,例如資助長者洗牙,那麼為甚麼不資助長者買助聽器?誰人決定長者的牙齒是較聽覺重要的?為甚麼你要把援助定在某一特定用途?你因應他們的貧窮程度給他們一筆錢,然後讓他們自己決定是用來洗牙還是別的用途不是更好嗎?
只要簡單的計一計,若果把十五億元平均分給十萬人,每人可以分到一萬五千元,這些人拿到一萬五千元,自己做甚麼都可以自己決定,又不用每一項資助分別申請,又不用分別審核資格,無論資助者和受助者都能減省成本。當然,理想的做法並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按照實際需要分配,這其實就是負入息稅的概念,但可惜我們的政府一直視此為大逆不道。
就以這次庫房滿瀉而派糖為例,對中產者是寬免差餉、入息稅、電費津貼,對納入安全網的人士是免公屋租金、綜援出雙糧。對這班人,政府並沒有指定得益者是一定要把所得用在某一方面,是任由他們自行決定怎樣用的。但對於沒有納入安全網的,政府又以向關愛基金注資一百五十億元,而由關愛基金的做法看,他們又必定是要巧立名目地指定各式各樣的資助項目,好像阿媽教仔的一定要受助人跟着他們的調子起舞。
注資一百五十億後,加上原有資金,他們預計每年會有十億元利息,而據他們所得的資料,現時本港有二萬多戶「N無人士」,若把十億元分給這些N無人士,每戶可得五萬元,立時可以解決這些人貧窮問題,為甚麼不做?因為若是如此,那關愛基金就不能再為香港的貧窮出力了,因為根本沒有了貧窮,留住貧窮其實是關愛基金的隱藏議題。趙丹說過:「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關愛基金的問題也是管得太具體,窮人沒希望。
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