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大學研技術轉移<br>議員轟「斷錯症」

資助大學研技術轉移
議員轟「斷錯症」

理工大學曾爆發屬下的技術轉移公司五年虧蝕5,000萬元,令大專學界譁然。事隔三年,政府的創新及科技基金向本地六所大學共提供約7,200萬元發展技術轉移研究,每校三年內最多獲1,200萬資助。學者批評根本「冇咁嘅必要」,並指現時欠缺機制監管大學技術轉移部門,容易造成財政混亂。

理大曾有經營不善前科

財政預算案指,為推動技術轉移,實踐研發成果,本港六所設有技術轉移部門的大學,今年9月起,會獲得創新及科技基金提供三年資助,每所大學三年最高可獲總撥款1,200萬元,用於生產、銷售期間涉及的費用,例如法律及市場研究等。政府消息人士指,獲資助的八大院校中,由於嶺大和教院並無相關的技術轉移研究,故未能受惠於今次撥款。但教院協理副校長莫家豪認為,若教院被排除資助則是不公平做法,因為教院同屬八大受資助院校之一,加上教育研究可技術轉移,生產教育產品,政府不能因教院無工科而不資助發展。
立法會議員兼理大社工系講師張超雄,三年前與理大教職員向校董會揭發,屬於理大的技術轉移公司每年也有虧損,更以110萬元賤賣「理大漢方精研」公司等九宗罪,引發校董會重新檢討與技術轉移相關的公司制度,及後關閉部份負債公司。
張超雄指,大專院校成立公司從事技術轉移,現時並無清晰透明的制度監察,財政混亂;加上一般是市場主動找大學合作研發產品,無需由公帑資助大學推出產品到市場,他形容政府「斷錯症」,根本無必要撥出這筆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