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冷飯再推100億iBond<br>加大發債規模淪為口號

炒冷飯再推100億iBond
加大發債規模淪為口號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於財政預算案中,對發展金融業亦不敢輕視,可惜多項措施(見表)卻毫無新意,包括炒冷飯式再推通脹掛鈎債券(iBond),而有關推動債市發展,金額倍增亦可能淪為口號,中產人士對此表示失望,業界亦希望政府要推更多債券產品,始能有助債市健康發展。
記者:關穎欣

政府預告通脹升溫,惟預算案並無新招抗通脹,僅宣佈推出第三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由於預計回報不俗,而且相對其他投資較為穩陣,巿場人士預計,今次iBond仍受歡迎。財爺同時宣佈政府發債規模由現時1,000億元加大一倍至2,000億元,以推動本港債巿發展。

去年第二批iBond反應踴躍。資料圖片

新iBond細節與舊兩批相同

一如巿場預期,曾俊華表示再次發行最多100億元的iBond,發行細節與過去兩批相同,年期同為三年,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與派息前六個月通脹率、即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變幅掛鈎。
政府於2011年發行首批iBond時,正值通脹高峯期,2011年7月通脹率更達7.9%高位。該批iBond去年初首次派息時,息率高達6.08厘。不過其後通脹率回落,第二及第三次派息息率已分別降至5.07厘及3.38厘。去年6月政府推出的第二批iBond,12月首次派息時亦只得3.48厘。
雖然回報減弱,但第二批iBond推出時,反應遠比首批iBond踴躍,認購人數倍增至逾33萬人,認購總額亦大增近三倍。恒生銀行執行董事馮孝忠表示,對於保守及追求回報優於存款息率的客戶,提供約4厘回報的iBond,「始終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

今次財政預算案亦首度強調,推出iBond並非常設措施,並指未來政府不會局限於發行某種特定形式的債券,以使本港債巿更多元化。對於內容是否意味政府將停發iBond,或是發行其他零售債券,政府消息人士拒絕評論。
城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淵滄建議,政府應將推出iBond列為常規,每年推100億元左右。他表示:「由於香港政府比較有錢,發債借錢的需求不大,令本港債券市場長期缺乏產品,政府推出更多債券產品,將有助債券市場發展更健康。」交銀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同意,認為應推出更多具體措施,振興二手債券市場。

市場料嚴重超額 促加碼

中大市場學教授冼日明認為,只有100億元的iBond並不足夠,相信又會再嚴重超額認購。他說政府其實可撥更多款項發展債券市場,因這市場在本地金融市場仍只佔極小部分,有較大發展潛力。
本身是大埔區議員的任啟邦,家庭月入約4萬,供樓及家庭開支合共約3萬元,有約1萬元作儲蓄,但他對財爺提出再發行的100億iBond卻沒有太大興趣認購。他認為iBond回報低,無助對抗通脹,他寧願買滙豐股票,回報可能更合理。
截至今年1月止,政府發行債券餘額逾700億元,當中505億元屬機構債券發行計劃,年期介乎2至10年;另外200億元則為零售債券iBond。換言之,現屆政府連1,000億尚未達到,就空談指倍增2,000億,恐怕只是口號,現零售市場除iBond外,再無其他產品,根本無有市場吸引散戶參與。

百物騰貴,打工仔壓力沉重。王子俊攝

專家評新iBond

抽得過
城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淵滄

「抽得過,因為相對銀行目前零息的水平,iBond屬於穩賺不蝕的投資,但毋須借孖展抽。」

冇所謂
交銀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

「因預期通脹率會升至4.5%,有多餘錢抽吓冇所謂﹗政府應推出更多措施,振興二手債市。」